本栏目由医隆网专家团队审核!
早在1951 年Copley就对血液和血管的流变学引进了“Hemorheology”这一术语,1966 年举行了首次国际血液流变学会议。 之后,血液流变学有了飞速的发展,临床研究也逐渐活跃起来,在生物流变学领域中,血液流变学之所以能以压倒式优势发展起来,正是由于它在医学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血液流变学研究对于医学的重要性,表现在流变学因素不仅对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病因学十分重要,而且可能为诊断、预后和治疗提供关键性的手段,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采用流变学因素可能探查出疾病的无症状阶段,从而有可能构成预防医学的一个重要部分。 因而,在1981 年,作为国际生物流变学会机关杂志《生物流变学》(Biorheologyy)的姐妹刊物《 临床血液流变学》 ( Clinical Hemor-heology)杂志创刊了。
近十几年来,对血液流变学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以及测量技术、设计制造技术的进步,使血液流变学发展较快,可望不断获得新的成果。回顾血液流变学的发展历史与现状,这个学科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两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第一个阶段,侧重血液流变性质(尤其是血液黏度);90年代之后的第二个阶段,关注血流与血管的相互作用及其生物学效应(尤其是剪应力的生物效应)。 从第五届国际生物流变学与国际临床血液流变学联合会议(2008 年)的内容分析,会议显示了当前血液流变学的发展特点,即从原来侧重血液黏度与血浆黏度的观点转向重视血液、血流与血管的相互作用,尤其重视这种相互作用所行使的功能。大会报告提出增加血液黏度检测的临床益处就是一个证明。 事实上,当前血液黏度的生物学意义,人们倾向于认为血液黏度升高可能是机体对于内环境失衡的一种调整,即血液黏度的增加可以增加血流剪应力,从而调整血管内皮细胞分泌,进而影响血管紧张度、凝血倾向、血栓形成、溶栓活性和血管新生等的活性物质。
血液流变仪是在血液流变学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血液临床检测仪器,是一种通过检测人体血液黏度来诊断疾病及疾病早期诊断的专用检测仪器。 血液流变仪用于医疗机构测量人体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 血液流变检测在临床中应用的意义在于: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愈后、转归的过程中伴有一系列的血液流变检测指标的变化,而血液流变指标的体外测试具有与体内状况的平行相关性,为临床诊断带来大量的体内信息,也为中医的血瘀证临床诊断带来量化的依据,可使传统的望、闻、问、切诊断方式提供可靠的数字化佐证。通常认为,疾病的发生往往在有临床症候前,体内就已经有了生理、病理的变化,血液流变的临床检测往往在病程发展的可逆阶段就提出了宏观特异性的异常警示,是人们用来做亚健康筛查的有效方法之一。
分为毛细管比黏度仪和压力传感式血液流变仪、旋转式(锥板)血液流变仪。
(1)《血液流变仪》行业标准送审讨论稿。
(2)各个企业所执行的企业标准。
(3)电器安全执行《测量、控制和试验室用电气设备的安全要求第1部分: 通用要求》(GB4793.1-1995)及《医用电气设备环境要求及试验方法》(GB/T14710-93)。
1.测量参数 全血高切黏度(200s-1)、全血中切黏度(40 s-1)、全血中切黏度(30s-1)、全血低切黏度(3s-1)、全血低切黏度(1s-1)、全血高切流阻、全血中切流阻、全血低切流阻、全血卡森黏度、全血卡森应力、血浆黏度、红细胞变形性、红细胞内黏度、血沉及血细胞比容等参数。
2.换算参数全血还原黏度(3s-1)、全血还原黏度(1s-1)、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等参数。
1. 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1) 血液流变检测仪的选择:血液流变检测仪的发展经历了从毛细管式黏度仪到旋转式黏度仪。毛细管式黏度仪通常适宜测量牛顿流体。 旋转式黏度仪通常适宜测量非牛顿流体。
(2) 标本的采集
1) 抗凝剂: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1986年有关血液流变学测定标准化的建议对采血与抗凝有明确要求,肝素浓度为 20~30U/ml 全血,EDTA 为3.4~4.8mmol/L 全血。
2) 患者的准备:患者生物节律的变化、饮食及运动等均会影响流变学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采血前1天禁食高脂饮食,停用控制血小板功能和纤维蛋白原的药物,晚餐后禁食、禁水。 妇女应尽量避开月经期。
3)采血:晨起空腹采集肘前静脉血,使用压脉带不超过1min,放松压脉带5s后采血,否则会引起黏度测定值增高。 采血针头不宜过细,还应避免抽吸过快而造成溶血。 轻轻摇匀试管,避免剧烈摇动引起溶血。
(3) 标本的存放:血样采集20min后测量,4h以内完成测定。 血样应于室温下密封存放,不宜放入冰箱,否则将影响血液的流变特性。 特殊情况时可将血样保存于4℃ 冰箱中,但时间不得超过8h。
2. 分析中的质量控制
(1) 仪器放置要稳固,避免振动,电压要稳定,接地良好。
(2) 检测前,血液流变仪要预热10~30min,温度必须控制在36.5~37.5 ℃。 温度对流变学检查结果有很大影响。 通常血液黏滞性和温度呈一定的反比关系,温度越高其黏滞性越低。 所以,实验室温度较低时,标本应放在37℃ 的温箱内预温后再进行测定。
(3) 检测前要对仪器管道进行清洗,不同样本间应用清洗液清洗仪器,以避免产生携带污染。
(4) 全血黏度检测:标本应充分混匀,但不能过度用力, 以免产生气泡或溶血。 标本血量应充足。
(5) 血浆测定:血浆量应满足测量要求。 对于某些HCT较高的患者,适当增加抽血量。
(6)室内质量控制:应积极进行室内质量控制,定期用国家标准油对仪器进行校准验证。
3. 分析后的质量控制
(1) 报告审核:要考虑患者性别、年龄等情况具体分析,应注意流变学检测指标不具备诊断的特异性,不能凭某一指标的高低来简单判断患有哪种疾病。 血液流变检测指标有渐进性的异常变化才具有临床参考意义。
(2) 确立参考值范围:在仪器经过校准、检验人员熟悉并掌握该仪器后,挑选一定数量的参考人群标本做出本实验室的参考值。 如与大多数文献报道的参考值有较大出入,应重新测定或重新校准仪器。
(3) 仪器的保养:应制定仪器作业指导书,严格按规程执行操作和保养,以保证仪器具有良好的工作状态。
1) 检测完毕,用蒸馏水清洗10次,再用浸泡液浸泡仪器管道,以保证仪器管路通畅。 必要时可用3% 的胃蛋白酶溶液浸泡清洗仪器管道。
2) 清洗液的质量是保证仪器管道洁净的重要的方面。 清洗液使用时间过长,容易长霉及形成絮状物,造成仪器管路阻塞。 因此,每周必须彻底更换清洗液。 血液流变学检测的质量控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标准化及规范化工作目前仍在研究和完善中。
微信扫一扫
关注医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