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医隆网!
首页 > 检验装备 > 仪器 > 凝血

血沉仪

本栏目由医隆网专家团队审核!

发展史

红细胞沉降率(ESR) 是沿用的旧名称,早在1921 年即由FebraeusWestryren等创立,历经90余年,至今仍被广泛应用。 血沉是指在60min时红细胞产生沉降后的“刻度”。 红细胞在血浆中沉降的原因,在于红细胞与血浆密度的差异,而沉降率的高低则与红细胞的聚集程度和红细胞的比积有关系,而血沉增快的部分原因是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巨球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等的变化所致。

血沉检测操作简单,但其影响因素很多,为此1965年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血液专家对血沉标准化方案进行审定,为提高各实验室测定结果的可比性和实施有效的质量控制,必须在全球实施统一的测定方法和标准。

几乎所有的血沉测定方法都要使用抗凝剂。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 推荐的魏氏法(Westergren),使用109mmol/ L 的枸橼酸钠作为抗凝剂。 其他还有使用肝素、EDTA-K3、EDTA-K2、ED-TA-Na2作抗凝剂。 有人认为因使用肝素抗凝和使用枸橼酸钠抗凝不同,所测结果差异显著,肝素抗凝使血沉明显增快,原因是使用的抗凝剂不同及抗凝剂和血液的比例不同,其两种抗凝剂所测血沉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有研究认为,使用枸橼酸钠抗凝所测血沉能够反映血沉真实结果。 也有研究认为枸橼酸钠抗凝和使用EDTA抗凝测血沉,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只有方法学的差异,故ICSH和美国国家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也推荐改良魏氏法,使用EDTA 抗凝测血沉。 但EDTA-K3引起细胞内水向细胞外转移,细胞皱缩效应明显高于EDTA-K2 和EDTA-Na2,除可造成血细胞比容(HCT) 的差异外,也可能造成血沉测定结果的差别。

血沉的测定在临床医学的应用已有悠久的历史,1921 年Westergren比容等在Hewson研究的基础上首次创立了以沉降距离报道血沉结果的魏氏法。 至今血沉测定方法主要有魏氏法、斜管法、快速法、微量法和血沉仪自动测定法等。 但ICSH在1993年发表的血沉测定的标准化方法就只有魏氏法,卫生部医政司在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中也推荐魏氏法作为实验室血沉测定的方法之一。 近年来血沉仪自动测定法在国内有广泛的应用,几乎所有不同档次的血沉自动测定分析仪都是使用可控制和可移动的红外发射接收装置对血沉现象进行跟踪观察,得到的一系列数据经单片机处理成为临床可用的各种参数。 自动测定法和其他方法比较最大的优点是动态反映血沉的全过程。 较先进的仪器除报告1、2h 的血沉结果和KaTz 指数外,还可选择根据血沉高度(H)与时间(T)来报告动态血沉结果(HT曲线),以及红细胞最大沉降速度终末时间(Tm)、红细胞最大沉降速度(Vm )等有参考意义的指标。

ICSH 于1973年发表了第一个参考方法,1977年又发表了第二个方法(简称标准化方法)。 1988年又作出了一些新的规定,1993 年发表了综合性的ICSH 血沉推荐方法,将血沉测定方法进一步明确分为参考方法、标准方法和选定方法,后者又称为常规方法。 所以这些方法都是建立在Westergren法的基础上。

虽然血沉的临床常规试验相对稳定,但由于红细胞沉降反应的测定仅限于新鲜血液,参考物与质控物无法获取,给血沉质量控制带来难度。 国内有建立了使用新鲜全血完成质量控制的方法:采取计算日积累平均值,制作LeveyJennings质量控制图,参考LeveyJennings 质量控制规则对血沉进行质量控制。 这个方法容易在实验室中实行,是值得推广的质量控制方法。 血液的浓度对血沉结果的影响各家报道不一,有人认为抗凝剂比例高,血量少,血沉减慢。 也有人认为正相反,抗凝剂比例高,血量少,血沉加快。 一般认为血沉在单位时间内的下降距离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有血浆因素、技术因素、红细胞因素等。 当某个因素发生改变,结果会受到影响。 所以血沉仍要以魏氏法作为参考方法。 血沉的变化也与实验温度有关。 魏氏法规定实验温度要保证18~25℃ 并进行校正。 同一样本同时分别在28℃和16℃所测得的血沉结果可相差数倍。 所以为了避免实验温度变化对血沉测定结果的影响,提高血沉测定结果的稳定性和重复性,应保证实验温度的相对恒定或进行有效的校正。

血沉是RBC 随时间进行沉降的非线性复杂过程。 作为一项临床常规检测指标,特别是在动态观察病情变化及治疗处理方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是某些疾病发生、发展、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的重要依据。 尽管血沉对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不理想,但普遍认为血沉是炎性反应和其他疾病时相变化的可靠且重要的临床参考指标。

现在,血沉的测定已从传统的魏氏法向自动测定法发展。 血沉自动测定法有快速、稳定、可为临床提供更多血沉参数的优点。 例如可以描绘血沉曲线,这对疾病病程发展、疗效观察提供了更多的参考指标。 在创新方法学时,应重视不同方法的比对,并更好地使用新方法提供的参数。 同时,对血沉曲线等参数的临床意义还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仪器分类

血沉检测因原理方法学的发展不同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经典的魏氏法,二是自动仪器检测法,三是毛细管动态光学检测法。

检测原理

市场评估

质量标准

2011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 文件中,关于“红细胞沉降率测定参考方法”的说明中详细阐述了该项目的检测标准。 还有2006年出版的«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对血沉的检验也进行了标准可靠的描述。 在国际上,CLSI发布的最新版本A5版的血沉标准文件中,对最新的全自动检测原理和操作标准都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和解释,并配以较多的文献和数据来进行论证。2014年6月17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红细胞沉降率测定仪» (YY/ T1251-2014)行业标准。

检测项目

(1) 观察结核病和风湿热的病情变化和疗效、血沉加速,表示病情复发和活跃;当病情好转或静止时,血沉也逐渐恢复。 在诊断上亦作为参考。

(2) 某些疾病的鉴别诊断,如心肌梗死和心绞痛、胃癌和胃溃疡、盆腔癌性包块和无并发症的卵巢囊肿等的鉴别,都是前者血沉明显增快,后者正常或略有增高

(3)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浆中出现大量异常球蛋白,血沉加快非常显著,血沉可作为重要诊断指标之一。 判断血沉结果正常与否需按性别区分,参考范围(魏氏法)男性为0~15mm/h,女性为o~20mm/h。 血沉可因生理因素而加快,如女性在月经期间和妊娠期间可达到40mm/h左右,小儿及50岁以上的老人血沉可略快于参考值。

(4) 血沉加快对发展速度较快的恶性肿瘤具有提示价值:手术将肿瘤切除,或化疗、放疗治疗有效时,血沉可减慢;肿瘤复发或出现转移时,血沉还可再加快。 良性肿瘤一般血沉不加快或出现减慢现象,因此可以通过这个项目协助初步判断肿瘤的性质及预后。

(5) 血沉的快慢还可辅助观察病情的变化,如风湿病、结核病血沉加快的程度常与病情轻重有关。 活动期血沉加快;病情好转时血沉速度减缓;非活动期血沉可以恢复到参考范围。 因此,测定血沉可大致推测疾病的发展及观察治疗效果。 例如,红斑狼疮患者的血沉从平稳到加快表明病情进入活动期,长期稳定在参考范围内就说明病情得到了控制。

验证程序与质控

1. 仪器管理要求与程序 用符合要求的注射器或真空采血系统采集新鲜静脉血。 采血时应避免皮肤消毒物质的污染。 标本中不得有肉眼可见的溶血或小凝块。

标本的采集要求使用EDTA为抗凝剂,抗凝剂的浓度5~5.4umo1/ m1。 当抗凝剂为溶液时,血液的稀释度应(1% 。 可以使用以下几种EDTA 抗凝剂:EDTA -K2(相对分子质量368.4),浓度为1.4~2.0mg/ ml;EDTA -Na2 ·2H2O ( 相对分子质量372.2),浓度为1.4~2.0mg/ ml;EDTA -k3·2H2O(相对分子质量442.5),浓度为1.6~2.4mg/ ml。

血液加至抗凝管后,管内剩余空间至少占试管体积的20% 。

标本应置于18~25℃的温度条件下直至检测。

标本从采集到测定的时间间隔应不超过4h。如果保存在4℃条件下,时间间隔应不超过8h,测定前应使标本的温度恢复至室温。

2. 魏氏法 取109mmol/L 枸橼酸钠作抗凝剂。抗凝剂与血液比例为1∶4。 血沉管内径应符合标准(2.55mm),管内壁光洁无污染。 血沉管放置要垂直。 血沉架应避免直接光照、振动。 最适宜温度为18~25℃,并要求在采血后2h 内完成。

3. 对血沉仪器的要求 仪器如有配套的分析质控品的,应按照质量控制程序进行质控。 数值当在符合仪器正常要求的范围内。

4. 对检测者的要求 对操作者的基本要求是应该具有血沉检验基础知识,经过相关培训。 在操作时应该了解检测原理、流程,特别是操作不同方法学的设备时,应了解其与魏氏法的异同之处并应按照标准规则处理程序对样本进行分析。


检验系统建立与认定

国内流通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