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目由医隆网专家团队审核!
尿液干化学分析技术的发展简史分为干化学法试纸的研发与使用和干化学分析仪器的研发与应用两个阶段。 其实干化学分析技术远可以追溯到16世纪。
16世纪的英国物理学家Robert Boyle首创发明了石蕊试纸,用于测定溶液PH,这可能是最早的一种用于对溶液进行检验的试纸。 1850 年法国化学家Mauraene 用氧化锡浸泡美丽奴羊毛的纤维,将尿液滴于其上,加热羊毛纤维,如果有葡萄糖存在,纤维变为黑色,这可能是最早检验尿糖的干化学方法。 1883 年英国医生George Oliver发明了测定尿蛋白和尿糖的药片,并出版了On Bedside Ueine Testing,介绍干化学尿液分析技术。 1920年美国大学生Stanly Benedict 首次使用还原法测定尿糖,创建了著名的班氏尿糖检查法。 1937 年费格尔利用蛋白质误差(proteinerror)原理,首次发明了测定尿蛋白的一种单颜色反应的实验,从而取代了沿用很久的沉淀法,此发明奠定了以后发展浸入即读(dip-and-read)干化学试带的基础。 1941年Bayer公司的Walter Compton 设计出基于班氏法的干化学尿糖试剂片Clinitest,省却了原来的加热程序。 以及后来出现的尿酮体试剂片Acetest、潜血试剂片Ocultest和胆红素试剂片Ictotest,这些都属于干化学分析的最初阶段,但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试纸或试带。 1956 年真正意义上的尿液试纸出现,美国Bayer 和Lily 公司几乎同时推出干化学试纸,并有联合尿糖、蛋白、PH等多个项目组合的多联试纸问世,从3~4个项目组合到20世纪90年代的尿液10项干化学试带,已经达到比较理想的境地。
20世纪70 年代,用于判读尿试带颜色变化的半自动化仪器问世。 例如美国Miles公司下属的Ames公司在1970年推出了具有8项指标的Clinitek系列尿半自动干化学分析仪器,后来这个仪器升级为Clinitek 100型和clinitek 200 型半自动化设备,目前这个系列的干化学分析仪器仍在不断推出更新型号的产品。 在1980年该公司首先推出了具有8个干化学分析项目的全自动尿液干化学分析仪器CLINILAB,该仪器具有自动进样、混合吸样、点式滴样、落滴式原理的尿比密测定法、试带自动传输和结果打印功能。
中国最早出现尿液干化学检验相关研究和产品是在1966 年,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研发出12种用于测定尿液中化学成分的试纸,开创了我国干化学试纸分析的先河,并有文章发表,所开发的干化学试纸包括有尿蛋白、尿糖、酮体、胆红素、PH、潜血等项目,后来该技术项目转至北京某企业进行工业化生产,这可能就是国内尿液干化学技术的最初进展。 改革开放之后桂林、北京、苏州、长春和广州等地相继引进了国外尿液干化学试纸生产线,并在以后进行了不断改进或者自己开发干化学试纸生产线,使得干化学检测试纸项目逐渐扩展和发展壮大。 现在国内已经有更多的省市和厂家参与到尿液干化学分析试纸和检测仪器的开发与生产中。传统的11项尿液干化学检测已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临床需求,优利特、迪瑞等厂家已陆续研制成功12项、14项的尿干化学试纸,即在11项的基础上添加了尿肌酐、尿钙、尿微量白蛋白。江苏、山东等省区针对14项尿干化学检测制定了新的收费标准,进一步促进了尿肌酐、尿钙、尿微量白蛋白在临床的推广。
(一)按测试项目分类
1.八项尿液分析仪 MA-4210 型,其中包括尿蛋白、尿糖、尿Ph、尿酮体、尿胆红素、尿胆原、尿潜血和尿亚硝酸盐。
2.九项尿液分析仪 RL-9型,其中包括尿蛋白、尿糖、尿Ph、尿酮体、尿胆红素、尿胆原、尿潜血和尿亚硝酸盐和尿白细胞。
3.十项尿液分析仪 MIDITRON 型、CLINITEK 200型、Uritest-100型,其中包括尿蛋白、尿糖、尿Ph、尿酮体、尿胆红素、尿胆原、尿潜血和尿亚硝酸盐、尿白细胞和尿比重。
4.十一项尿分析仪 CLINITEK Atlsa型、URISCAN-S300型、Uritest-200型,其中包括尿蛋白、尿糖、尿Ph、尿酮体、尿胆红素、尿胆原、尿潜血和尿亚硝酸盐、尿白细胞、尿比重和颜色或维生素C。
5.十二项尿分析仪 CLINITEK 500型、Aution Max AX-4280型、URISYS2400型,其中包括尿蛋白、尿糖、尿Ph、尿酮体、尿胆红素、尿胆原、尿潜血和尿亚硝酸盐、尿白细胞和尿比重、颜色和浊度。
6.十四项尿液分析仪 在原有11项基础上增加尿肌酐、尿钙、尿微量白蛋白。如HC600、HC900、京都500A、H-1000等机型。
(二)按自动化程度分类
1.半自动尿液分析仪: MIDITRON 型、CLINITEK 200型、URISCAN-S300型、Uritest-200型、Uritest-100型,其中包括尿8项、尿9项、尿10项、尿11项。
2.全自动尿液分析仪:SUPERTRON型、CLINITEK Atlas型、Aution Msa AX-4280型、URISYS 2400 型、H-1000等,其中包括尿10项、尿11项、尿12项、尿14项。
1991 年,美国NCCLS提出了“尿液分析”的推荐标准(GP16-P),1995 年推出了“尿液分析和尿液标本采集、转运和保存” 的标准文件(GP16-A2)。1995年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制定了《尿液有形成分操作规程》,2002 年我国卫生部标准化委员会颁布了《尿液物理学、化学、显微镜检查标准》,国内检验领域已经制定了有关尿液分析设备和试剂、质控品标准与指南,供仪器和试剂生产厂家、临床实验室用户参考。 例如2004年颁布了《干化学尿液分析仪》通用技术标准和《干化学尿液分析试纸条通用技术条件》。 现将部分内容摘录如下:
1991 年,美国NCCLS 提出了“尿液分析”的推荐标准(GP16-P),1995 年推出了“尿液分析和尿液标本采集、转运和保存” 的标准文件(GP16-A2)。1995年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制定了《尿液有形成分操作规程》,2002年我国卫生部标准化委员会颁布了《尿液物理学、化学、显微镜检查标准》,国内检验领域已经制定了有关尿液分析设备和试剂、质控品标准与指南,供仪器和试剂生产厂家、临床实验室用户参考。 例如2004 年颁布了《干化学尿液分析仪》通用技术标准和《干化学尿液分析试纸条通用技术条件》。 现将部分内容摘录如下:
(一)尿液干化学尿液分析仪标准(摘录)
全国医用临床检验实验室和体外诊断系统标准化委员会于2011 年重新颁布了修改的《干化学尿液分析仪通用技术条件》YY/T 0475-2011,这是在YY/T 0475-2004 版的基础上,重新修改并颁布。 该标准规定了尿液干化学分析仪的术语和定义、量级、要求、试验方法、标志、标签和说明书、包装、运输和储存等内容。 下面将分析仪的关键技术要求摘录如下:
1. 外观 外观应符合如下要求:
(1) 仪器外观整齐、清洁,表面涂、镀层无明显剥落、擦伤及污垢。
(2) 铭牌及标志应清楚。
2. 重复性 分析仪反射率测试结果的变异系数(CV,% )≤1.0。
3. 与适配尿液分析试纸的准确度 检测结果与相应参考溶液标示值相差同向不超过一个量级,不得出现反向相差。 阳性参考溶液不得出现阴性结果,阴性参考溶液不得出现阳性结果。
4. 稳定性 分析仪开机8h内,反射率测试结果的变异系数(CV,% )≤1.0。
5. 携带污染 检测除比重和PH 外各测试项目最高浓度结果的阳性样本,随后检测阴性样本,阴性样本不得出现阳性。
6. 功能 分析仪至少应具有下列功能:
(1) 应能开机自检,识别并报告错误。
(2) 结果单位至少应有国际单位制。
(3) 应具备输出端口。
(4) 应能存储测试数据。
(5) 仪器应具有校正功能。
(二) 干化学尿液分析试纸条技术条件(摘录)
尿液分析试纸条是尿液干化学分析仪重要的附属产品,其质量要求与仪器密切相关,因此全国医用临床检验实验室和体外诊断系统标准化委员会于2011年重新颁布了修改的《尿液分析试纸条》通用技术标准YY/T0478-2011,这是在YY/T 0478-2004版《干化学尿液分析试纸条通用技术条件》的基础上,重新修改并颁布。 该标准规定了尿液分析试纸条的术语和定义、量级、要求、试验方法、标志、标签和说明书、包装、运输和储存等内容。 下面将尿液分析试纸条的相关要求关摘录如下:
1. 外观 外观应符合下列要求:
(1) 表面应平整、边缘无毛刺。
(2) 测试块与基底片固定应牢固,不能有缺损或脱落。
(3) 测试块外观整齐、色泽均匀,不能有色斑或污渍。
2. 准确度 测试结果与相应参考溶液标示值相差同向不超过一个量级,不得出现反向相差。 阳性参考溶液不得出现阴性结果,阴性参考溶液不得出现阳性结果。
3. 重复性 检测结果的一致性不低于90% 。
4. 检出限 对除比重和PH外各检测项目的第一个非阴性量级应能够检出。
5. 分析特异性 干扰物浓度对测试结果不产生干扰。
6. 批间差 检测结果之间相差不超过一个量级。
7. 稳定性 可选用一下方法进行验证:
(1) 效期稳定性:制造商应规定产品的有效期,取到期后的样品检测准确度、重复性、检出限、分析特异性应分别符合前面2~5项中的相关要求。
(2) 热稳定性试验:检测准确度、重复性、检出限、分析特异性应分别符合前面2~5项中的相关要求。
(三)尿液分析质控物 YY/T 0501-2014(摘录)
1. 工作环境条件
(1) 温度:按照产品使用说明书规定的温度条件进行。
(2) 相对湿度:按照产品使用说明书规定的湿度条件进行。
2. 外观
(1) 液体质控物混匀后应无沉淀及絮状物。
(2) 冻干粉状质控物溶解后应无沉淀及絮状物。
( 3) 试条状质控物应色泽均匀,无色斑或污渍,溶解后应无沉淀及絮状物。
3. 装量 液体质控物装量的最大负偏差为2% 。
4. 准确度
(1) 比重、酸碱度、葡萄糖和白蛋白测试的平均值与标示值应符合表6-2 的要求。
表6-2 尿液阴性及阳性质控物标识值要求
(2)胆红素、尿胆原、酮体、血(潜血、血红蛋白)、亚硝酸盐、白细胞、白蛋白、葡萄糖项目的阴性质控物不得测出现阳性结果,阳性质控物不得测出阴性结果。
5. 批内精密度
(1) 比重、酸碱度、葡萄糖和白蛋白项目测量结果的变异系数(CV)应≤5% 。
(2) 胆红素、尿胆原、酮体、血(潜血、血红蛋白)、亚硝酸盐、白细胞、白蛋白、葡萄糖项目的测量结果(阳性等级)与标示值的符合率不低于80% 。
6. 储存期内稳定性 质控物在要求的储存条件下超过有效期1个月内的分析性能应符合前述准确度和批内精密度的要求。
7. 开封后存放稳定性 质控物开封并溶解后,在2~8℃ 条件下避光密封存放厂家指定的时间,产品的分析性能应符合前述准确度和批内精密度的要求。
1.比密、蛋白质、红细胞、白细胞酯酶 如果出现阳性结果,其主要涉及泌尿、肾脏和循环系统疾病,如各种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各种病因造成的肾损伤、泌尿系肿瘤、结核;还可能与妊娠中毒症、多发性骨髓瘤、自身免疫病、溶血性疾病、高热、中毒等疾病有关。
2.白细胞酯酶、红细胞、亚硝酸盐 这些项目出现阳性结果主要与泌尿系统疾病有关,如泌尿系感染及与泌尿系统邻近器官疾病有关,如泌尿系感染、膀胱炎、肾盂肾炎、尿路结石、前列腺炎、阴道炎、盆腔炎、创伤等疾病。
3.葡萄糖、酮体、比密 阳性结果可能与内分泌系统疾病有关,如糖尿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酮症、甲亢、肢端肥大症;也可能与妊娠期糖尿、妊娠呕吐、腹泻、脑血管意外等疾病有关。
4.胆红素、尿胆原 阳性结果多与肝胆系统疾病有关,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溶血性疾病、胆石症、胆管癌等。 还可用于黄疸的鉴别诊断,肝细胞性黄疸尿胆红素和尿胆原都为阳性;而溶血性黄疸只有尿胆原为阳性;阻塞性黄疸只有尿胆红素呈阳性。
5.PH、比密、维生素C 干化学方法测得的这些结果对临床诊断价值不大,但是这些项目可以对尿干化学检查项目进行监测,尿液中的维生素C含量增高可能干扰尿蛋白、葡萄糖、红细胞和白细胞测定的敏感性。 如果这三项指标超出范围,有可能对其他实验产生干扰时,实验室工作人员首先应该想办法排除干扰,给患者发出正确的结果,或者建议适当时重新留取标本复查。
(1) 尿液干化学分析仪器应建立日常操作程序(SOP),按照SOP规定程序进行检测。
(2) 新购入的仪器应进行性能评估,评估内容包括准确性、一致性等。 符合要求的设备可以使用。
( 3) 应使用与仪器配套的干化学试纸。
(4) 有自动校准程序,或自动校准试带的仪器,开机后应首先完成自动校准程序。
(5) 应进行室内质控测定,合格后方可检测患者样本。应进行两个水平的质控物测定,应使用配套的,或生产厂商推荐的质控品。 质控合格原则应遵循阴性质控物不能为阳性结果,阳性质控物不能出现阴性结果;阳性质控物测定结果可以在均值上下有正负一个梯级的浮动范围;PH 和比重项目可以在均值上下有一个梯级的浮动范围为基本原则。也可以设计成相应的质控图来表达。 图6-1 为干化学法葡萄糖测定阴性质控物与阳性质控物的室内质控图,图6-2 为干化学法尿酸碱度的室内质控图。
图6-1 干化学测定尿葡萄糖室内质控图
图6-2 干化学测定尿酸碱度的室内质控图
(6) 实验室应该参加省市或全国临床检验中心组织的室间质童评价。采用能力比对检验(PT)的统计方法。①对1个批号尿样本的单项测得值评价:质评系统根据尿液分析检测系统(主要是测定方法、仪器、试剂)确定该批号尿液样本的各项测定值允许范围,测定值如在允许范围内,该项PT得分为100%,结果合格;超出允许范围,该项打得分为0,结果不合格;②每一次室间质评,全部批号尿样本尿液分析,某一项PT得分≥80%,算该项合格,其PT得分计算公式为:该项目的及格样本数/该项目的总测定样本数×100%;③每一次室间质评,全部批号尿样本尿液分析(尿十项),所有项目综合PT得分≥80%,算尿液分析合格,其PT得分计算公式为:尿液分析及格样本数/尿液分析全部样本数×100%;④年度内,尿液分析连续两次测定不合格,定为PT(尿液分析检测能力)不成功;若连续两次合格,定为PT年度成功。成功者由质评系统发给实验室年度尿液分析合格证书。
(7) 实验室有多台仪器时,应定期进行比对,以保证各个仪器测定结果的一致性。
(8) 测定中注意观察仪器的各种报警信息,及时排除故障。
(9) 每日工作完成后,注意清洗保养仪器,特别是半自动化仪器的进样台需认真清洗,防止污染。
(10)2016年制定的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的要求 第三部分:尿液检验领域的要求
主要内容:本文件规定了医学实验室的质量和能力要求在尿液一般检验领域的要求。
使用范围:本部分是GB/T 22576.1在尿液检验领域的具体要求,与GB/T 22576.1共同使用。
1.人员的要求 从事尿干化学分析仪操作的人员,必须是受过专门训练,具有尿液理学和化学检验的基础与临床知识,并且对尿干化学分析仪十分熟悉,并能对异常结果的意义进行解释和评估的人员。
2.仪器的要求
(1)质量控制措施:尿干化学半自动或全自动化仪器,均应该实施质量控制计划,定期进行校正,保养和进行日常维护。各厂家生产的尿试带,其反应原理和项目排列方式有所不同,反应时间、颜色变化、灵敏度等各不一致,选用的测定单位也不一致,因此不能混合使用,不匹配的尿试带和仪器不能混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对每一批号试纸在启用前,用特制的质控条和质控品进行正确性和敏感性验证。
(2)应用尿液干化学分析仪之前,应仔细阅读仪器说明书及尿试剂带说明书,熟悉本室尿干化学分析仪的SOP文件。每台尿液分析严格按照尿分析仪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3)仪器使用最佳温度在18~25℃,相对湿度在30%~80%,尿标本和试剂带无需冰箱储存,保存在相同室温条件下即可。试纸条存放环境条件:温度18~25℃、湿度不大于80%,避免强光直射。尿液样本应新鲜,勿添加防腐剂、消毒剂或洗涤剂。避免阳光直射。如在采集后1小时内没有测试,请将尿液密封后冷藏保存。测试前需将样本恢复到室温。测试前,应充分混匀尿液标本,但不要用离心机离心后再测试,否则影响检测结果的灵敏度。
(4)半自动型仪器:当检测台上有过多的残留液体时,应用吸水纸擦拭于净,以免影响下一个标本的检测。
(5)保持仪器的清洁:使用完毕后应用吸水纸擦拭和清洁检测台,并关闭电源。
(6)需要有专人维护和保养尿液干化学分析仪,建立专用的仪器登记本,对每天仪器操作的情况、出现的问题、维护、维修情况进行登记。
3.试剂的质量保证 在使用任何一种尿试带前,首先应该认真阅读使用说明书,并严格按照它的要求和操作方法执行。试纸应该在有效期内使用,禁止用手触摸试纸上的试剂反应区。每次取出试带后应立即盖紧盖子,将余下的试带储藏在避光、干燥的试带瓶内,室温条件下保存,试纸条用完之前不能将干燥剂取出丢弃。试纸可于30℃以下的室温条件下保存,勿放冰箱内,勿被阳光直接照射,过期的试纸不能使用。
4.校准方法
(1)按仪器制造商规定的要求,调整仪器使其处于最佳工作状态,包括仪器安装的位置、工作室温度和湿度、检测速度、打印显示功能是否在规定范围之内。避免阳光等其他光源的直接照射、外源性振动、外源性电源干扰等。
(2)检查仪器检测系统:用标准试带校正条对仪器进行检测,观察其是否在规定的范围内。
5.仪器的性能验证
(1)检查仪器和多联试带的准确性:按仪器规定的测定范围配制一定浓度的标准物,在严格操作的前提下,每份标准物重复检测3次,观察其符合程度
(2)检查仪器和多联试带的精确性:取人工尿质控液(低浓度和高浓度各1份)和自然
尿标本(正常尿和异常尿各1份),连续检测20次,观察每份标本每次检测是否在靶值允许的范围内(一般每次检测最多相差一个定性等级
(3)评价敏感性(Se)和特异性(Sp):将尿液干化学分析仪和传统显微镜及尿液理化检查结果进行对比,以传统法为基准,计算仪器检测的Se和Sp。
(4)建立仪器检测参数的参考范围:以传统法为基准,结合多联试带检测范围,建立符合本实验室尿分析仪的参考范围。
6.方法学及评价
1)尿液酸碱度(pH):采用酸碱指示剂法,一般的尿液pH分析试纸中含有甲基红FH[4.2(红)-6.2(黄)],溴甲酚绿[pH3.6(黄)-54(绿)],溴百里香酚蓝[pH6.7(黄)-7.5(蓝)],这些混合的酸碱指示剂适量配合可以反映尿液pH4.5-9.0的变异范围。尿中Ph可使该测定区中的指示剂发生颜色变化。
方法学评价:尿标本必须新鲜,放置过久可滋生细菌,如变形杆菌等可分解尿素产生氨使尿液成碱性。当肾脏分泌的尿液含过多碳酸氢盐时,并放置时间过久,尿液中的碳酸氢盐分解产生出的二氧化碳会使尿pH增高。该方法只是一个半定量的实验结果,由于pH结果间隔大,范围从5-9,不适宜精确测定尿pH。因此,在临床应用时,要结合临床其他资料和实验结果综合分析。但该方法因携带方便,无需设备,检查方便且便于实现自动化,适合于过筛试验。
2)尿比密( specifie gravity,SC):采用多聚电解质离子解离法或折射计法。干化学法是预先处理的高分子电解质与尿中各种离子浓度的关系导致的电离常数的负对数(pKa)的变化。尿中含有以NaCl为主的电解质,在水中解离为Na+和C1-,可与离子交换体中的氢离子(H+)置换,在水溶液中放出H'。随着尿液中不断增加的H'浓度,使得指示剂溴麝香草酚蓝的颜色发生改变;折射计法测定尿液比重的原理是当以入射角为90°(即掠射角)的光线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较密)时,被折射的角度称为临界角。在终端观察时依折射临界角的大小可见明暗视场的改变,进而求出相对折射率(对空气,简称折射率)。折射率与光波的波长及温度有关,ηD20是表示在20℃时用钠蒸气灯发出的D线(589nm)来进行测定的某物质的折射率。使用折射计可以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在测定溶液浓度时,先用已知浓度的若干标准溶液在折射计上测出折射率,绘制折射率浓度关系曲线,即可进行定量分析。
方法学评价:干化学法灵敏度略低,只能按0.005的梯度色阶表达结果,精密度差,测试范围窄。尿标本必须新鲜,不能含有强酸、强碱物质(如药物、造影剂等),当pH≥7.0时,应该在测定结果的基础上增加1.005作为由强碱尿损失的补偿。蛋白质为两性电解质,可分离出H+,直接使酸碱指示剂出现颜色而使结果偏高。该方法不适宜小儿(新生儿尿比重仅为1.002-1.004)及肾脏浓缩稀释功能严重减低者使用。 NCCLS建议以折射仪法作为干化学试带法测定尿比重的参比方法。折射仪法可用去离子水或燕馏水和已知浓度溶液检测其测定结果是否准确,如蒸馏水比重为1.000。其优点是快速过筛,适合于一般尿液分析仪自动检测,适合于健康人群过筛试验。
(3)尿蛋白( protien,Pro):尿蛋白采用“指示剂蛋白质误差”(protein erroe of indicators)原理。测定尿蛋白的模块中主要含有酸碱指示剂四溴酚蓝(TBPH,pH3.2)、缓冲系统和表面活性剂。当尿中存在蛋白质时,由于蛋白质离子对带相反电荷指示剂离子吸引,而造成溶液中指示剂进一步电离,在pH为3的缓冲体系,TBPH在尿中解离成阴离子,与蛋白质阳离子结合后呈黄色.
方法学评价:该方法对清蛋白测定的敏感性约在0.15-0.30g/L,各厂家产品略有不同。对清蛋白的敏感性明显高于球蛋白、血红蛋白、本周蛋白和黏蛋白,有研究证实,尿中球蛋白浓度为4g/L以下时,干化学法蛋白定性为阴性,因此,“阴性”结果并不能排除这些蛋白质的存在。多种药物影响结果的真实性,如青霉素,当尿液中青霉素浓度超过4万U/ml时,蛋白测定结果为假阳性。尿液存放时间过久而致细菌生长或受其他分泌物污染的情况,可出现蛋白结果阳性。混浊尿不影响测定结果和判断,但肉眼血尿、血红蛋白尿、黄疸尿等显著异常的尿色会影响到对结果的判别。
该试验方法对标本的酸碱性非常敏感。强酸性尿(pH≤3)可呈现假阴性结果。强碱性(pH>9.0),如服用奎宁和嘧啶等药物时,超出了试剂带本身的缓冲能力,可造成干化学法假阳性。含非那吡啶、聚乙烯吡咯烷酮、有机碘造影剂的尿样、被某些清洁剂和消毒剂污染的尿标本会出现假阳性。
(4)尿葡萄糖(glucose, GLU):采用葡萄糖过氧化物酶法。尿中葡萄糖在试纸上的葡萄糖氧化酶催化下,生成葡萄糖酸内酯和过氧化氢(H2O2),试纸上的过氧化物酶进一步将H2O2分解为水并放出新生态氧,可使纸条上的色原指示剂改变颜色。不同型号的试纸所选用的指示剂有所不同,主要有碘化钾和联甲苯胺二类。
方法学评价:葡萄糖氧化酶法具有简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反应时间短等优点,敏感性在4-7mmo/L,葡萄糖含量为1.67-2.78mmo/L即可出现弱阳性,适用于常规及过筛检查尿中的葡萄糖。而对乳糖、半乳糖、果糖等其他还原糖不发生反应,这与班氏法具有明显区别。某些高比重尿液可使尿葡萄糖反应性减低。维生素C可与干化学试剂发生竞争性抑制反应,造成假阴性,如果使用了大剂量维生素C治疗,5小时内最好不要作尿糖检查。排除干扰的方法是先将尿液煮沸几分钟后再进行试验。某些品牌的干化学试带含有过碘盐成分,具有分解尿中维生素C的能力,因此这类试纸不受明显影响。高浓度酮体尿可引起假阴性,尿液比重增高,可降低试剂对糖的敏感性。尿糖测定假阳性极少见,除非尿液被H2O2或次氯酸盐污染。
(5)尿酮体( ketone bodies,KET):包括乙酰乙酸、丙酮、B-羟丁酸。后者虽不属于酮类但常常与前两者伴随出现,因而统称为酮体。采用亚硝基铁氰化钠法。在碱性条件下,尿中的乙酰乙酸、丙酮(部分试剂带)与试纸上的亚硝基铁氰化钠反应,产生浅紫色到深紫色
方法学评价:对乙酰乙酸的灵敏度为50-100mg/L,对丙酮的灵敏度为400-700 mg/L与B-羟丁酸不反应。由于丙酮和乙酰乙酸具有挥发性,乙酰乙酸受热易分解成丙酮,尿液被细菌污染后,酮体消失,故标本应新鲜,及时送检,最好在采集后30分钟内测定。早期酮症排出的B-羟丁酸占酮体总量的78%,因而测定尿液酮体对早期酮症检出不敏感。但当酮症酸中毒缓解之后,乙酰乙酸含量反而比急性期初始含量高。肉眼血尿等有明显颜色变化的尿液和含大量左旋多巴代谢物的标本可出现假阳性。
(6)尿胆红素( bilirubin,BL):以偶氮反应为基本原理。试剂带中的主要成分是二氯苯氨重氮盐,在强酸介质中,结合胆红素与二氯苯氨重氮盐发生耦联反应,生成红色偶氮化合物。
方法学评价:标本应避光存放,在阳光照射下可使胆红素转变为胆绿素。高浓度的维生素C和亚硝酸盐可抑制偶氮反应,使胆红素呈假阴性,而大量的氯丙嗪和高浓度的盐酸苯氮吡啶的代谢产物在酸性条件下会呈假阳性反应。试纸法出现可疑时,可用 Harrison法或ICTOTEST片剂法进行验证。
(7)尿胆原( urobilinogen,UBG):采用醛反应法或重氮反应法。试剂带中的主要成分是对二甲氨基苯甲酸或对甲氧基苯重氮四氟化硼酸盐。在强酸性条件下,尿胆原与试纸中主要成分发生反应,生成红色缩合物,试剂模块发生黄色到红色的改变。
方法学评价:标本必须新鲜,尿胆原排出后很容易氧化为尿胆素,故应尽快测定。应用大量抗生素、维生素C和尿中含有高浓度亚硝酸盐或甲醛时容易抑制反应,出现假阴性结果。尿中一些内源性物质,如胆色素原、吲哚、胆红素等可使尿胆原检测结果假阳性。使用氯噻嗪类、非那吡啶类、对-氨基硫酸和磺胺等药物时也可产生颜色,可出现假阳性。
(8)尿亚硝酸盐( nitrite,NIT):采用亚硝酸盐还原法。试剂带中的主要成分是氨基磺胺(氨基苯砷酸),1,2,3,4-四氢并喹啉-3-酚(或N-萘胺乙二胺)物质。尿中含有的亚硝酸盐在酸性环境中先与氨基磺胺(或氨基苯砷酸)反应形成重氮盐,再耦联而产生粉红色化合物。
方法学评价:尿液必须新鲜,无外界污染,最好用晨尿或在膀胱中潴留4小时以上的尿液。出现阳性结果意味着尿液中细菌数量在105/ml以上。阴性结果并不表明尿液中无菌,可能为非硝酸盐还原性细菌引起的尿道感染;也可能为尿液在膀胱中潴留不足4小时或饮食中缺乏硝酸盐等情况。某些药物如利尿剂、硝基呋喃等对测定有影响。高比密尿液或含有大量维生素C的标本可减低反应的敏感性。
(9)红细胞(潜血):采用红细胞类过氧化物酶法。试剂带中的主要成分是过氧化物底物、邻甲苯胺(或四甲替联苯胺)。尿中的血红蛋白中的亚铁血红素具有过氧化物酶样作用,可以催化过氧化物底物放出新生态氧,进一步氧化指示剂而产生颜色变化。
方法学评价:高浓度维生素C对试验可能有抑制作用,导致结果偏低或假阴性;浓缩尿或高蛋白尿也可减低反应的敏感性。尿液中含有对热不稳定酶、肌红蛋白可引起测定结果的假阳性;清洗剂如次氯酸盐和尿道中细菌产生的过氧化氢酶也可引起假阳性结果。该方法可检出微量血红蛋白和破坏的红细胞,而镜检法可能为“阴性”。此项结果如果配合显微镜检查结果,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将更有价值。
(10)白细胞(酯酶):采用粒细胞酯酶( leukocteterase)法。试剂带中的主要成分是吲哚酚酯,重氮盐。中性粒细胞特异性地含有一种酯酶,而这种酯酶在红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血清、肾脏及尿液中均不存在。酯酶作用基质吲哚酚羟基酸酯,将其转变为吲哚酚,再与重氮盐发生反应形成紫色缩合物。
方法学评价:该试验仅与尿液中的粒细胞反应,既可与完整的粒细胞反应,也可与脓细胞反应以及破坏后的粒细胞所释放出的酯酶成分反应。当尿中出现以淋巴细胞或单核细胞为主的白细胞时,可呈阴性。尿中出现过高的葡萄糖、蛋白质或高比密尿会造成反应的敏感性减低或出现假阴性。尿中的先锋霉素类药物、高浓度草酸、四环素等药物都可使反应的敏感性减低或出现假阴性。尿液中污染甲醛或高浓度胆红素或某些药物如呋哺妥因(呋喃坦啶)时,可产生假阳性。
7.参考范围 尿液干化学分析仪各测定项目名称、正常结果表达及参考范围见表9-1。
对于干化学检测红、白细胞这两项检测项目,原则上讲应该无参考范围,主要是干化学检测只起过筛作用,阳性和阴性有时是没有临床意义,必须查看显微镜检查红、白细胞才能决定临床诊断。
微信扫一扫
关注医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