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目由医隆网专家团队审核!
0~7.0IU/ml(电化学发光法);
0~10ng/ml (化学发光法)。
1、AFP是一种含4%碳水化合物的单链糖蛋白,分子量70 kD,半寿期5 d,AFP和白蛋白基因都定位于第4号染色体4q11~4q 21区域,AFP和白蛋白的氨基酸顺序十分近似,高度同源。AFP在胎儿期分别由卵黄囊和胎肝合成,可细分为卵黄囊型和肝型,它们含碳水化合物的比例不同。AFP常和乳酸类物质如刀豆素A(Con A)结合,卵黄囊型AFP中结合了50%~70%的Con A,远高于肝型。AFP是胎儿循环中的主要蛋白,约为清蛋白的10%。在胎儿诞生后18个月,白蛋白合成逐渐增加,AFP浓度随之下降,健康成人血清中AFP低于20 μg/L,妇女妊娠6个月后AFP可达500 μg/L。
2、肿瘤衍生的AFP,糖的组分取决于肿瘤细胞表面的糖转移酶,AFP糖链的差异可能是由AFP与外源凝集素如Con A和小扁豆凝集素(LCA)的结合决定的。AFP分子的变化分为肝型和卵黄囊型;它们的糖分互不相同,卵黄囊型AFP含有N-乙酰葡糖胺,阻断了AFP的Con A 结合位点,卵黄囊型AFP有较高的(50%~70%)Con A不反应成分(CNR),肝型AFP由于缺乏糖分子有较低的CNR(10%~20%)。LCA与首个N-乙酰葡糖胺中心轴的岩藻糖基化形式结合,该结合见于肿瘤衍生的肝型和卵黄囊AFP,而不出现于良性肝病产生的AFP。
3. AFP是诊断原发性肝癌较敏感和特异的肿瘤标志物:当发生原发性肝癌时,约80%的病人血清中AFP含量增高(>300µg/L),并且比临床症状出现早3~8个月。
4. AFP是筛选和诊断无临床症状小肝癌的最主要方法:AFP含量显著升高,大于500µg/L,持续4周,或大于200µg/L,持续8周,或由低浓度逐渐升高不降,在排除妊娠和生殖腺胚胎瘤基础上,一般提示原发性肝细胞癌。
5. AFP是肝癌治疗效果和预后判断的一项敏感指标:AFP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肿瘤的大小,其动态变化与病情有一定的关系。70%~95%原发性肝癌患者越是晚期,AFP含量越高,但阴性并不能排除原发性肝癌。AFP值异常高者一般提示顶后不佳,其含量上升则提示病情恶化。通常手术切除肝癌后2个月,AFP值应降至20µg/L以下,若降得不多或降而复升,提示切除不彻底或有复发、转移的可能。
6.血清AFP含量的检测对其他肿瘤的监测亦有重要临床价值
(1) 某些消化道癌如胃癌、胰腺癌等患者会出现血清AFP升高现象。
(2) 睾丸癌、畸胎瘤、生殖腺胚胎癌、卵巢内胚窦癌等生殖腺肿瘤AFP也会明显升高。
(3) 部分转移性肝癌,某些非恶性肝病变,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AFP水平亦可升高,但AFP水平升高的程度和幅度往往不如肝细胞癌,故必须通过动态观察AFP含量和ALT酶活性的变化予以鉴别诊断。
① ALT酶活性数倍于正常者多为活动性肝炎,如ALT>200单位以上者,以肝炎可能性为大,而ALT<100单位,AFP持续阳性者,则肝癌出现的机会较多,AFP>500µg/L者多为肝癌。
② 肝癌AFP定量呈上升曲线,肝病则随病情稳定AFP降至正常。
③ AFP与ALT动态曲线呈同步或跟随关系者肝病可能性大。肝病AFP增高常为一过性,且含量多呈低水平(50 ~ 200µg/L,个别高达1000µg/L或以上),急性病毒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肝硬化及药物诱导性肝病者AFP含量高峰多在ALT的升高阶段,两者下降也一致,其AFP升高是由肝细胞再生引起。如两者分离即ALT逐渐下降和AFP进行性上升,则有患肝癌的可能。这种"AFP与ALT曲线分离"的现象,对诊断肝癌和肝炎、肝硬化活动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鉴别指标。
7 注意事项
(1)AFP用于原发性肝癌诊断时会发现,少部分(约10%)的原发性肝癌患者AFP检测始终为阴性,或测定值升高不显著。AFP与其他标志物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如与α-L-岩藻糖昔酶(AFU)联用。
(2)妊娠妇女从妊娠第10周开始,AFP水平的升高取决于妊娠周数。血清AFP在妊娠第32~36周达到峰值(最高400~500µg/L);直到分娩时才降低(妊娠第40周AFP值为40~250µg/L),分娩后进一步降低。
(3)新生儿脐带血清AFP从浓度70mg/L水平开始生理性下降。出生后2~3周达到500 ~4000µg/L,出生后约10个月达正常成年人水平。
1、血清AFP可通过ELISA法、直接化学发光、电化学发光等方法测定,不同的测定方法检测的灵敏度不同,参考区间亦不同。目前,大多数实验室采用直接化学发光、电化学发光法,自动化程度高,结果准确,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宽。
2、样本的收集和准备,仅以下列出的样本类型通过检测要求:血清样本须用标准试管或有分离胶的真空管收集;肝素锂、肝素钠、K3-EDTA 和枸橼酸抗凝的血浆都适用。使用枸橼酸抗凝血浆检测结果需+10% 纠正。
3、检测结果不受黄疸( 胆红素< 1112μmol/L 或65mg/dl)、溶血( 血红蛋白<1.4mmol/L或2.2g/dl)、脂血(脂肪乳剂<1500mg/dl) 和生物素< 60ng/ml 或< 246nmol/L 的影响;检测结果不受类风湿因子影响(RF < 1500IU/ml);AFP不受Hook 效应影响(AFP 浓度< 1 000 000IU/ml或1 210 000ng/ml)。
附:AFP异质体
甲胎蛋白(AFP)是一种糖蛋白,是诊断原发性肝癌(PHC)的重要指标。Abdel-Aziz在1970年发现AFP电泳时存在不同的迁移率,提出了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的概念。Okuyama等根据AFP与LCA结合能力不同将其分为LCA非结合型(包括AFP-L1和AFP-L2)和LCA结合型(AFP-L3)。其中AFP-L1来自良性肝病,是AFP的主要成分,AFP-L2主要来自孕妇,AFP-L3为肝癌细胞特有。研究表明AFP-L3比AFP具有更高的特异性,是肝癌诊断的高特异性指标,被称为新一代肝癌标志物。
电化学发光免疫试验(ECLA)、化学发光酶免疫试验(CLEIA)、化学发光免疫试验 (CLIA)、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TFIA)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微信扫一扫
关注医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