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目由医隆网专家团队审核!
1、可溶性黏附分子的概念:白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或其他细胞表面的黏附分子可以被内吞进入细胞,也可以脱落下来进入血液成为可溶性黏附分子(sAM)。此外,某些黏附分子的mRNA存在着不同的剪接形式,有的mRNA翻译后的产物直接分泌进入血液成为可溶性黏附分子的另一个重要来源。某些可溶性黏附分子还可在脑脊液、肺灌洗液、尿、滑膜液及腹水中出现,反映了局部黏附分子的表达和代谢状况。多数黏附分子都有其相对应的可溶性黏附分子存在,目前研究较多的有可溶性E、L、P选择素、VCAM-1、ICAM-1、CD44、NCAM分子等。可溶性黏附分子可以显示黏附分子的结合活性,因此,可以作为调节细胞黏附作用的一个途径。机体免疫应答的强弱可通过细胞因子或黏附分子的表达水平来反映,其过高或过低表达均系免疫调节异常的结果。
2、探讨疾病发生发展机制:黏附分子有可溶性和膜结合性两种形式,均与机体的免疫状态和疾病的发生有关,在炎症、肿瘤转移和器官移植排斥反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许多疾病过程均可出现黏附分子和细胞因子表达的异常改变,高表达、低表达或是缺陷均可与某些特定疾病密切关联,同时还可反映疾病的进程。选择素是炎症早期最早起作用的黏附分子,也与肿瘤细胞浸润及转移相关。血清中选择素水平可反映体内血管内皮细胞的活化状态。感染、肿瘤、糖尿病及多种疾病其水平可明显增高。在尿毒症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液中,溶血性P选择素明显增高;而败血症、HIV感染和艾滋病患者血液中L选择素比正常人高2~3倍。
3、疾病早期诊断:血液循环中可作为疾病辅助诊断的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主要有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VCAM-1和ICAM-1和选择性家族。ICAM-1在肝病、寄生虫病如阿米巴病、贾第虫病和弓形虫病等、转移癌、溃疡性结肠炎等的患者血循环中浓度明显增高,其测定可作为血管内皮损伤及疾病严重程度的诊断指标。VCAM-1在肾功能损害、自身免疫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和风湿性关节炎等,器官移植排斥、深静脉栓塞等升高。在深静脉栓塞手术后的病人血清中检测VCAM-1,可作为静脉血栓症的早期诊断指标。在器官移植病人,在移植器官发生排斥反应前数天,即可测出病人血液中VCAM-1有明显升高,可以作为器官移植后监测早期排斥发生的非侵入性指标。
4、黏附分子的检测有助于肿瘤的临床诊断:组织细胞活检标本的特定细胞黏附分子测定,可作为恶性肿瘤诊断和预后的指标。L1-钙黏素是肠道特异的细胞黏附分子,胃活检组织标本的L1-钙黏素免疫测定可作为胃腺癌的一个早期辅助诊断指标。对组织标本的E-钙黏素的免疫组化测定为阴性,可能预后不良, E-钙黏素测定可作为甲状腺癌的一个独立预后指标。有些黏附分子可作为肿瘤标志物,如癌胚抗原(CEA/CD66)、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CAM/CD362)等。
5、黏附分子提示疾病进展:肝炎、肝硬化等患者血液中超免疫球蛋白家族中ICAM-1水平增高,与肝功能损害相关。在神经系统炎症患者的脑脊液、类风湿关节炎的滑膜积液及癌症腹水中均可检测到sICAM-1。sICAM-1水平升高与黑色素瘤病情的发展及其他肿瘤的肝脏转移相平行。肿瘤患者与炎症患者血清中sVCAM-1高于正常水平,而全身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中sVCAM-1与其病情活动程度相吻合。
6、黏附分子的水平作为观察治疗效果和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血液中可溶性L选择素的增高可见于败血症、HIV感染和AIDS患者, L-选择素具有抑制白细胞对内皮细胞黏附的功能。感染、肿瘤、糖尿病等多种疾病患者血液中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高于正常人,其中以脓毒败血症患者最高,并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相关,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持续升高的患者往往死亡率高。
7、在疾病状态下,黏附分子的表达增加,可致血清中可溶型黏附分子水平显著升高,因此检测可溶型黏附分子水平已成为监测某些疾病状态的手段。进行细胞因子水平的监测,对保证治疗效果具有指导意义。
1、酶免疫方法用于细胞黏附分子测定简单方便,测定灵敏度也高。其缺点是:可能存在内源性酶的干扰;将细胞固定在固相表面时,固定剂的使用可以破坏细胞表面抗原物质,同样会增加非特异性染色。
2、由于黏附分子的异质性、功能交叉性和多样性、来源的复杂性和组织细胞的非特异性,决定了在进行这些分子检测时,必须对方法选择和结果判断做出综合考虑。
1、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2、其他免疫测定方法:由于免疫测定方法对蛋白和多肽类抗原测定的通用性,从理论上说,任一种免疫测定方法均可用于可溶性黏附分子的测定,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检测标本种类、检测目的及可得到的检测手段而采用具体的测定模式。
微信扫一扫
关注医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