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目由医隆网专家团队审核!
IgG:8~15 g/L; IgA 0.9~3 g/L; IgM:0.5~2.5 g/L。
1、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是一组具有抗体活性的球蛋白,由浆细胞合成和分泌,一般认为抗体就是免疫球蛋白,但并非所有的免疫球蛋白都是抗体。免疫球蛋白由4条肽链组成,2条轻链和2条重链中间经二硫键连接而成,电泳时主要处于γ区,少数在R区,因此免疫球蛋白又称为γ球蛋白。
2、免疫球蛋白又可分为不同的类、亚类、型和亚型:类指同种系所有个体内的免疫球蛋白,根据其重链恒定区抗原特异性的差异,可分为γ、α、µ、δ、及ε五类(class),相应的Ig分别称为IgG、IgA、 IgM,IgD及IgE。同一类免疫球蛋白,因其重链分子结构稍有差异及-硫键的位置和数目不同,又可分为亚类(subclass). IgG有IgGl、IgG2、IgG3和IgG4四个亚类;IgA有IgAl、IgA2,可能还有第三个亚类;IgM有IgMl和IgM2; IgD和IgE未发现有亚类。各类免疫球蛋白的轻链根据其恒定区的抗原性不同分为以κ(Kappa)和λ (Lamda)两个型(type)。免疫球蛋白轻链N端恒定区氨基酸排列有差异,按此可分为亚型(subtype)。
3、IgG是血清免疫球蛋白的主要成分,含量最高,占血清Ig总量的75%~80%,多以单体形式存在,相对分子量约为150kDa。IgG主要由脾脏和淋巴结中的浆细胞合成,是机体重要的抗菌、抗病毒和抗毒素抗体,半衰期约为23d,故临床上使用丙种球蛋白(主要含IgG)作治疗时,以2~3周注射一次为宜。IgG是惟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对防止新生儿感染起重要作用。通常婴儿出生后3个月已能合成IgG,3-5岁时达成人水平,40岁后逐渐下降。IgG分四个亚类,其中IgG1-3与相应抗原结合后可经经典途径激活补体,但各亚类与补体结合的能力不同,一般认为IgG3> IgG1> IgG2。 IgG4不能结合固定补体(Clq),但其凝集物可经旁路途径激活补体。IgG可通过其Fc与吞噬细胞、NK细胞等表面的Fc受体结合,从而对细菌等颗粒抗原发挥调理作用,促进吞噬,或产生ADCC,有效杀伤破坏肿瘤和病毒感染的靶细胞。此外,还可通过与葡萄球菌蛋白A(SPA)结合,此种生物学特性已在免疫学诊断中得到应用。一些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以及引起Ⅱ、Ⅲ型变态反应的抗体也属于IgG。
4、IgA有血清型和分泌型两种类型。血清型 IgA主要为单体,相对分子量约为159kDa,有两种亚类,即IgA1和IgA2,它们占Ig总量的85%左右,占血清Ig总量的5%~15%,具有一定的抗感染免疫作用。分泌型IgA(SIgA)为双体,广泛分布于黏膜表面(呼吸道,胃肠道,生殖道)及分泌液(唾液,初乳等)中,由两个单体IgA、一条连接链(J链)和一个分泌片借二硫键连接组成,相对分子量约389kDa。 IgA单体和J链均是由呼吸道、胃肠道、 泌尿生殖道教膜固有层的浆细胞合成的,在分泌出浆细胞之前两个单体IgA和一个J链连接在一起,形成双体IgA。而分泌片则由黏膜上皮细胞合成,当IgA双体经过黏膜上皮细胞时,与分泌片通过二硫键相连组成完整的分泌型IgA,随分泌液排出至黏膜表面。分泌片本身无免疫活性,但能保护分泌型IgA,使之不被分泌液中各种蛋白酶裂解灭活。分泌型IgA是机体防御感染的重要因素,它能阻止病原微生物对教膜上皮细胞的黏附,具有抗菌、抗病毒和中和毒素等多种作用。血清型IgA和分泌型IgA不能通过胎盘。婴儿在出生后4~6个月才能产生IgA,但可从母亲乳汁中获得分泌型IgA,这对婴儿抵抗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大力提倡母乳喂养。
5、IgM是相对分子量最大的Ig(900kDa),故又称巨球蛋白。它是由五个IgM单体经J链连接组成的五聚体大分子Ig。这种多聚体结构赋予IgM较高的抗原结合价,在补体和吞噬细胞参与下,其杀菌、溶菌、激活补体和促进吞噬等作用均显著强于IgG。IgM促进吞噬的作用比IgG大500~1 000倍,杀菌作用亦大100倍,凝集作用大20倍, 但中和毒素、中和病毒的作用低于IgG。脾脏是IgM的主要合成部位。IgM主要分布于血液中,占血清Ig总量的5%~10%,因此,它在防止发生菌血症方面起重要作用,若IgM缺乏往往容易发生败血症。此外,单体IgM也是B细胞膜表面的主要标志,作为抗原受体(SmIgM),能与相应抗原作用,引发体液免疫应答。IgM是种系进化过程中最早出现的Ig,也是个体发育过程中最早出现的Ig。IgM不能通过胎盘,如果脐带血或新生儿血清中 IgM水平升高,表明胎儿曾发生过宫内感染。风疹、巨细胞病毒等感染都能使胎儿产生IgM。机体感染后,最早产生的仍是IgM,其在血清中的半衰期(5d左右)比IgG短,所以血清中特异性IgM含量增高,提示近期有感染,临床上测定血清特异性IgM含量有助于早期诊断。目前已知天然血型抗体、冷凝集素和类风湿因子等自身抗体均为IgM类抗体。引起Ⅱ、Ⅲ型变态反应的抗体有的也属于IgM类抗体。
6.高免疫球蛋白血症
①多细胞株蛋白血症,可见于慢性感染、肝病、自身免疫病、恶性肿瘤等多种疾病。如化脓性脑膜炎可见IgG与IgA均增加;疟疾可见IgG与IgM均增加;慢性活动性肝炎和胆汁性肝硬化可见IgG,IgA及IgM均增加。
②单细胞株蛋白血症,主要见于浆细胞恶性变,包括各类Ig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和浆细胞瘤。
(1)IgG增高:见于各种感染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慢性活动性肝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麻疹、结核病、麻风病、全身念珠菌感染、血吸虫病、黑热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亚急性甲状腺炎、多发性肌炎及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等。某些恶性肿瘤亦可见IgG增高。
(2)IgA增高:主要为粘膜炎症和皮肤病变,如溃疡性结肠炎、酒精性肝炎、类风湿性脊椎炎、曲菌病、组织脑浆菌病、过敏性紫癜、前列腺癌、皮肌炎及其他皮肤疾患,且皮肤病变范围愈大,IgA愈高。
(3) IgM增高:多见于毒血症和感染性疾病早期,如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和急性肝炎的发病初期、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婴儿肺囊虫肺炎、锥虫病、曲菌病、旋毛虫病、类风湿关节炎、湿疹、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
7.低免疫球蛋白血症
①先天性低Ig血症, 主要见于体液免疫缺陷和联合免疫缺陷病。一种是Ig全缺,如Bruton型无Ig血症。另一种是三种Ig中缺一或缺二(减少或无功能),其中以IgA缺乏为多见,患者呼吸道易反复感染;缺乏IgG者易患化脓性感染;缺乏IgM者易患革兰阴性菌败血症。
②获得性低Ig血症,可能与下列疾病有关,严重胃肠道疾患、肾病综合征、恶性肿瘤骨转移、重症传染病(如先天性梅毒感染等)以及一些原发性肿瘤(如白血病、淋巴肉瘤等〉。
8.尿IgG升高: IgG是一种大分子蛋白,正常情况下,由于肾小球基底膜的选择性功能,不易透过。当尿中大量出现IgG等大分子蛋白时,说明肾小球基底膜己丧失选择功能。尿IgG主要用于肾功能恶化和预后的指标。
9.脑脊液(CSF)免疫球蛋白:
①正常人CSF内IgG含量<100mg/L;
②CSF IgG升高常见于急性化脓性脑膜炎[可达(43±58)mg/L]、结核性脑膜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多发性硬化症、种痘后脑炎、麻疹脑炎、神经性梅毒、急性病毒性脑炎、骨髓腔梗阻、SLE、巨人症、Arnold-Chiari畸形等;
③CSF IgG减少见于癫痫、X线照射、服用类固醇药物等;
④CSF IgA增加见于脑血管病、Jacob Crentzfeldt病、各种类型脑膜炎等;
⑤CSF IgA减少见于支原体脑脊髓膜炎、癫痫、小脑共济失调等;
⑥CSF IgM轻度增高是急性病毒性脑膜炎的特征,如超过30mg/L则可排除病毒感染的可能。化脓性脑膜炎时CSF IgM明显升高。
10.脑脊液IgG指数测定( IgG index of CSF):脑脊液IgG指数是反映鞘内IgG产生速度的指标,其计算方法为:脑脊液IgG(mg/L)/血清IgG(g/L)。正常情况下中枢系统每天可产生3mg左右的IgG。脑脊液IgG指数对多发性硬化症具有较好的敏感性。此外,在神经系统感染、HIV-1中枢感染、隐球菌性脑炎等疾病时均有明显变化。
1、免疫球蛋白的测定目前在大多数实验室均采用免疫浊度法,单向免疫扩散法由于影响因素多,实验时间长,结果重复性差,目前已基本被自动化分析仪取代。
2、在实际工作当中,应用免疫浊度法测定免疫球蛋白要注意抗原过量引起的钩状效应,这也是引起测量误差的最大因素。若测量过程中检测到抗原过量,必须对样品进一步稀释后再进行测定。
免疫比浊法、免疫电泳法、免疫单向扩散法、放射免疫法和酶免疫法。
微信扫一扫
关注医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