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目由医隆网专家团队审核!
0.001~0.004g/L(ELISA法)。
1、IgD系1965年从骨髓瘤患者血清中发现的一种Ig,目前对其结构和功能仍了解不多。血清中IgD的功能尚不能清楚,可能与变态反应及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B细胞膜上带有的IgD,为B细胞表面的抗原识别受体,可接受相应抗原的刺激,有调节B细胞的活化、增生和分化的作用。出现在B细胞表面的IgD(SmIgD)是成熟B细胞的重要表面标志,这些B细胞都难以产生免疫耐受性。B细胞膜上只有IgM而无IgD时,容易因相应抗原作用而形成免疫耐受性。有证据表明,有些抗核抗体、抗基底膜抗体、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抗青霉素抗体及抗白喉类毒素抗体均可为IgD类免疫球蛋白。
2、IgD在血清中以单体形式存在,含量很低,占血清中Ig总量的1%,相对分子量约为184kDa,不能通过胎盘,也不能激活补体。
3、IgD升高:主要见于IgD型骨髓瘤、慢性骨髓炎、皮肤感染、流行性出血热、甲状腺炎及吸烟者;
4、IgD降低:见于原发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 矽肺、细胞毒药物治疗后。
1、标本中含量极微量的IgD和IgE常采用敏感度较高的放射免疫法和酶免疫法等进行定量测量。
2、酶联免疫法(ELISA)测IgD含量时必须使用两种不同动物的特异性第一抗体,目的是避免酶标记抗体直接与固相抗体起反应形成假阳性。
免疫比浊法、免疫电泳法、免疫单向扩散法、放射免疫法和酶免疫法。
微信扫一扫
关注医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