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目由医隆网专家团队审核!
女性:46,XX;男性:46,XY。
(1)常见染色体异常改变:染色体异常情况非常多,人类有46条染色体,约有30亿个碱基对,有人以此推算可能发生染色体畸变的类型达36×1018之多,临床常见的主要有以下类型。
1)染色体数目改变:染色体数目改变主要有单倍体(n)、二倍体(2n)、多倍体(3n或4n)、非整倍体、三体(trismy)等。非整倍体的产生一般认为是由于减数分裂或有丝分裂过程中发生染色体不分离或染色体丢失所致。
2)染色体结构改变:染色体结构改变一般是由于各种物理(如射线)、化学、生物因素导致的染色体断裂和重接,从而引起各种不同类型的染色体结构异常。
①缺失(deletion):是染色体上有一处发生断裂,断裂末端缺失,或者染色体发生2次断裂,中间一段缺失。
②重复(duplication):染色体上的某一节段重复出现。
③易位(traslocation):染色体某处断裂后,其脱落的片段转移到另外一个位置上重新连接。根据易位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单方易位,即断片易位到另一染色体位置上;互相易位,两个染色体的断片互换位置;罗伯逊易位,又称着丝点融合,为两个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的着丝粒发生断裂后,两个长臂连接成一个新的衍生染色体,而两个短臂连接成一个小染色体后从细胞中消失。插入易位,染色体断片插入到另一个染色体的臂中间;串联易位,两条近端着丝粒染色体断裂后,其残留片段串联成一条长的衍生染色体;复杂易位,三条以上染色体的断裂片段互相交换其片段。
④环状染色体(ring chromosome):一条染色体两臂末端断裂后,断端连接成环状。
⑤等臂染色体(isochromosome):染色体在着丝粒处发生横裂后,依其长臂或短臂为模版,复制出另一条长臂或短臂,,从而形成两臂等长的新染色体。
⑥标记染色体(marker chromosome):形态奇特来源不明的染色体重排。
⑦双着丝粒染色体(dicentric chromosome):由于易位二形成的,带有两个着丝粒的新染色体。
⑧双微体(double mimutes):由于染色体断裂而形成的成对的无着丝粒的微小染色体断片。
(2)染色体畸变检测的临床价值
①有助于白血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克隆性的染色体异常是发现和诊断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和白血病的主要依据。过去依靠幼稚细胞或原始细胞数量进行诊断,有了染色体异常检测后,过去认为幼稚细胞或原始细胞数量达不到白血病诊断标准(30%)的、被认为是MDS的疾病,经染色体异常检测可以诊断为白血病,因而得到早期治疗。
②特异性的染色体重排的检测出来,有助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和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鉴别诊断。
③染色体畸变可以作为监测急性白血病的疗效、缓解、复发或者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急变的主要指标。
④性染色体的检测可以用于验证骨髓移植后供受体细胞嵌合状态,协助判断移植是否成功或确定白血病复发的来源。
⑤染色体可以作为独立的预后指标并有助于治疗方案的选择。
(3)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染色体改变:早在1960年,就发现了CML病人有特征性的Ph染色体,1973年经染色体显带技术证实Ph染色体实际是9号和22号人随时听相互易位,标记为t(9;22)(q34;q11),此后经分子生物学技术证实该易位为9q34的ABL1原癌基因易位到22q11上与BCR基因的一部分融合,产生BCR/ABL1融合基因,从而导致细胞恶性转化成慢性粒细胞白血病。Ph染色体是CML的重要诊断标记,常常诊断为Ph+CML,他的重要作用包括:①可以用于CML与类白血病反应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进行鉴别诊断。②可以根据Ph染色体的有无对CML进行分为两大类,有Ph染色体的为Ph染色体阳性CML,占95%左右;无Ph染色体的为Ph染色体阴性CML,占5%左右。Ph染色体阳性病人采用羟基脲或干扰素治疗过程中,监测Ph染色体阳性率的消长可以判断疗效,Ph染色体的消失是治疗的目标。
(4)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的染色体改变:CLL的染色体异常具有较大的异质性即变化较多。目前主要有12号染色体三体(+12)、del(13)(q14)、del(11)(q22-q23)、del(17)(p13)、del(6)(q21)等异常。CLL染色体核型异常具有重要的预后价值,其中del(13)(q14)预后最好,中位生存期可达133个月,大约50%的病人可以检出该染色体异常;del(17)(p13)异常是预后最差的类型,中位生存期仅32个月。
(5)急性髓系白血病(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ML)的染色体改变:大约55%的AML病人有随机的染色体畸变,类型多达100多种,十分复杂多数为易位、重排,其次为倒位和缺失。2001年WTO(国际卫生组织)提出了AML对常见的4种染色体异常,介绍如下:
① t(8:12)(q22;q22)异常:该易位见于15%的AML患者,在有t(8:12)的患者中,92%是AML-M2,7%为AML-M4,个别未AML-M1。有t(8:12)异常的AML患者还可以有其它染色体异常,如染色体丢失(男性-Y,女性-X),甚至还有复杂变异易位。
② t(15;17)(q21;q22)异常:该易位仅见于早幼髓系白血病(PML)中的AML-M3(急性早粒细胞白血病),是改型白血病高度特异性的遗传性标志。大约33%的AML-3还可以伴随出现+8异常。
③inv(16)(p13q22)异常:该异常见于8%的AML患者,25%的AML-M4患者。该型白血病是以粒系和单核系白血病细胞侵润,伴有特征性嗜酸性粒细胞异常为特征的白血病,因而构成一种临床病理学亚型AML-M4EO。AML-M4EO化疗效果好,完全缓解可达100%,中位生存可达5年以上。
④ t/del(11)(q23)异常:该异常主要见于单核细胞白血病,约22%的AML-M5(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患者有t/del(11)(q23)畸变异常,缺失和易位均有,但易位更多见和更复杂,已经发现有80多种易位。
⑤其他少见的染色体异常:主要有t(6;9)(p23;q34)、t(8;16)(p11;p13)、inv(3)(q21;q26)、t/del(12)(p13;p12)、t(9;22)(q34;q11)、t(16;21)(p11;q22)、t(1;22)(p13;q13)等等。
(6)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染色体改变
约有60%-85%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有克隆性染色体异常,其中66%为特异性染色体重排,因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检测染色体对于诊断、治疗和预后都有主要临床价值。
1)染色体数目异常:ALL可以出现高超二倍体(>50)、超二倍体(47-50)、假二倍体、正常二倍体、亚二倍体(<46)/近单倍体(<30)等5种类型,其中高超二倍体主要见于儿童ALL,大约25%-30%的患者可以检出该异常,检出该异常的儿童ALL患者临床化疗效果好,中位生存期>2-3年,是预后最好的亚型。
2)染色体结构畸变:主要结构畸变为易位重排。
B系ALL的染色体易位:
① t(8;14)(q24;q32):见于3%的ALL,具有该染色体畸变的ALL在FAB分型上为L3型,此种类型的ALL,85%-90%具有表面免疫球蛋白的成熟B细胞标志,治疗反应差,完全缓解率仅35%,长期无病生存率0-25%,预后极差。
② t(4;11)(q21;q23):该型易位见于2%-6%的ALL患者,婴儿特别是新生儿患者很常见。在FAB分型中,属于L1或L2亚型,免疫标记为前B-ALL或早前B-ALL,63%的患者可以表达髓系抗原CD15,。临床上见高白血病计数,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完全缓解率75%,中位无病生存期7个月,预后极差。
③ t(1;19)(q23;p13):该易位见于5%-6%的儿童ALL,有高白细胞计数、高乳酸脱氢酶的特点,中位无病生存期6个月,预后极差。
④ t(9;22)(q34;q11):该易位见于2%-5%的儿童ALL和15%-30%的成人ALL,FAB分类L1或L2,免疫学标记为前B-ALL或早前B-ALL。临床上有高白细胞计数特点,化疗效果差,缓解率低,复发率高。
⑤ t(12;21)(p13;q22):该畸变为儿童B-ALL中最常见的畸变,约占12%-27%,成人ALL中,仅有2%左右有此畸变。儿童完全缓解率高,复发率极低,预后较好。
T系ALL的染色体易位:大约70%的T-ALL有可见的染色体改变,30%为正常核型。比较常见的易位为:t(11;14)(p13;q11)(5%-10%)、t(10;14)(p32-34;q11)(3%)、t(8;14)(q24;q11)(2%)、t(11;14)(p15;q11)(1%)。临床上,T系ALL常见高白细胞计数、纵膈肿块和脑膜白血病,除了t(11;14)(p13;q11)的患者预后稍好外,其余预后均不良。
无系列特异性的染色体畸变:有些染色体畸变既可见于B-ALL,也可见于T-ALL,无系列特异性。比如6q- 见于4%-13%的儿童ALL,预后较好;9p- 见于7%-12%的ALL,预后不良等。
(7)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染色体改变
40%-60%的MDS患者具有染色体异常,晚期阶段(伴有原始细胞过多的难治性贫血,RAEB)、转化中的伴有原始细胞过多的难治性贫血(RAEB-t)的染色体异常检查率比早期阶段(难治性贫血,RA)和伴有环形铁粒幼细胞增高的难治性贫血(RARS)高,而且异常类型也比较复杂。原发性MDS的核型异常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与AML很相似的一类,如1q三体、t(1;3)(p36;q21)、t(1;7)(q10;p10)、t(2;3)(p21;q23)等。另一类为单纯的染色体缺失,如5q-、7q-、11q-、12p-、13q-、17p-、20q-等。
(8)多发性骨髓瘤(MM)的染色体改变:MM的染色体异常可以分为两大类:①超二倍体亚型,常有+3、+5、+7、+11、+15、+19、+21等,合并结构异常者不常见,预后较好。②亚二倍体亚型:常常伴有复杂的结构重排,其中最多见的为14q+,大约有74%的患者有此类异常。易位类型有:t(4;11)(p16;q32)、t(6;14)(p25;q32)、t(11;14)(q13;q32)、t(14;16)(q32;q23)、t(14;20)(q32;q11)等,他们均提示预后不良。
(9)骨髓增生性肿瘤的染色体改变:骨髓增生性肿瘤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特发性骨髓纤维化(IF)三种疾病,过去成为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2008年,WHO(世界卫生组织)将这三种疾病加上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CNL)、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无法分类的慢性嗜酸细胞白血病(CEL)、慢性髓系白血病(CML)一起重新命名为骨髓增生性肿瘤(MPN)。他们的染色体畸变除了CML有特异性的Ph染色体畸变外,其他疾病均无特异性的染色体畸变。CNL的染色体畸变主要有:+8、+9、del(20q)、del(11q14),发生率约10%;无法分类的CEL的染色体畸变主要有:+8、dic(1;7);PV的染色体畸变主要有:+8、+9、del(20q)、del(13q)、del(1p11),发生率约15%;ET的染色体畸变主要有:+8、del(13q)。
(1)白血病患者做染色体检查需要采用骨髓细胞,以便抽取更多的白血病细胞,提高阳性率和准确性。
(2)非白血病患者做染色体检查可以抽外周血进行培养,主要是淋巴细胞培养收集其分裂相细胞进行检测。
(3)需要无菌操作,避免污染或感染。
细胞培养常规染色体技术。
微信扫一扫
关注医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