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目由医隆网专家团队审核!
检测项目:RUNX1-RUNX1T1、PML-RARα、CBFβ-MYH11、BCR/ABL1、MLL-AF9、AML1/MDS1、NPM1/MLF1。
阴性。
(1)RUNX1-RUNX1T1:染色体t(8;21)(q22;q22)导致RUNX1-RUNX1T1(之前称为AML1-ETO)融合基因是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中最常见的异常基因,位于21号染色体的RUNX1基因(之前称为AML1或核结合因子α-2)与位于8号染色体的RUNX1T1基因(之前称为ETO或MTG8)并置形成RUNX1/RUNX1T1嵌合基因。该融合基因主要发生在AML-M2,其中M2b亚型的阳性率约90%,少见与M4和M1。临床将RUNX1-RUNX1T1融合基因作为分子分型诊断和预后观察的重要依据,RUNX1-RUNX1T1阳性的白血病细胞有一定程度的分化能力,能分化为较成熟的嗜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对化疗反应较为敏感,采用大剂量的阿糖胞苷治疗,完全缓解率高达98%,5年存活率达67%,预后较好。
(2)PML-RARA:t(15;17)(q22;q21)易位后,位于15q22的早幼粒细胞白血病(PML)基因和17q21维甲酸受体A(RARA)基因融合,形成PML/RARA,是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特异性分子标志。超过90%的APL伴有异常染色体核型t(15;17)(q22;q21)及PML/RARA融合基因,不见于其他类型急性白血病,约5%的患者没有经典的t(15;17)易位,但存在PML/RARA融合基因,这由插入突变或其他复杂的染色体重排导致。PML/RARA融合蛋白通过显性负抑制作用抑制早幼粒细胞分化成熟,从而阻断细胞分化导致持续增值。APL病情凶险,易并发DIC,不治疗常在1周内死亡,而检测PML/RARA融合基因,对APL的诊断,判断全反式维甲酸(ATRA)的疗效、预后复发及微笑残留病变的检测等非常重要。目前通过ATRA和三氧化二砷可解除基因转录抑制,或通过基因激活导致早幼粒细胞进入终末分化阶段,使得疾病得到有效治疗。
PML/RARA融合基因分为三类:①PML断裂位点在6号内含子上的BCR1型(L型),占APL患者的55%;②PML断裂位点在6号外显子上的BCR2型(V型),占APL患者的5%;③PML断裂位点在3号内含子上的BCR3型(S型),占APL患者的40%。
近年,还发现了很多变异型易位:t(11;17)(q13;q21.1)、t(11;17)(q23;q21.1)、t(5;17)(q35;q21.1)和dup(17q)形成的NuMA/RARA、PLZF/RARA、NPM/ RARA和STAT5b/ RARA融合基因。
①t(11;17)(q23;q21.1)发生于约1%的APL患者,该易位导致RARA基因与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锌指(PLZF)基因融合,表达于髓系而非淋巴系。具有t(11;17)(q23;q11.12)变异型易位的APL患者往往对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无效。
②t(5;17)(q35;q21.1)发生<0.5%,其导致核仁磷酸蛋白(NPM)基因与RARA基因融合。具有该易位的患者用ATRA治疗有效。
③t(11;17)(q13;q21.1)导致核基质-有丝分裂器蛋白(NuMA)基因与RARA基因融合。该变异型易位用ATRA治疗有效。
④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蛋白5b(STAT5B)基因与RARA基因可形成一种罕见的融合,现仅见于1例具有17号染色体中间缺失的APL患者,对ATRA耐药。
(3)CBFβ-MYH11:inv(16)(p13q22)或t(16;16)(p13q22)所形成的CBFB/MYH11融合基因,仅见于AML-M4Eo,不出现于其他类型白血病。细胞学上该型白血病常显示粒系和单核系的白血病细胞浸润伴特征性骨髓嗜酸性粒细胞异常,包括数目增加(>5%)或质的异常。主要见于30%-100%的M4Eo和10%的不伴异常嗜酸性粒细胞M4,少见于M2。CBFB/MYH11融合蛋白破坏RUNX1/CBFB转录因子的功能,从而导致转录抑制。有inv(16)的患者通常对强烈化疗有良好的反应,是预后较好的因素。研究表明CBFB/MYH11融合基因在治疗缓解后可以消失,临床上该融合基因的检测可以用于微小残留病变的监测和预后判断。
(4)BCR/ABL1:t(9;22)(q34;q11.2)易位形成基因产物BCR-ABL1,见于2%左右的AML患者,而在有混合表型的急性白血病患者中占比较高(38%),与临床结局较差有关。2016年的WHO分类将AML伴BCR-ABL1纳入其中作为一个临时分型。
(5)MLL-AF9:MLL相关基因易位,混合系白血病(MLL,11q23)基因可以发生自身串联重复(dupMLL/MLL-PTD),也可以和其他多至40多种伙伴基因发生重排形成融合基因。MLL最常见的伙伴基因有AF1q(1q21);AF1p(1p32);AF4(4q21);AF6(6q27);AF9(9p22);AF10(10p12);AF17(17q21);ELL(19p13.1);ENL(19p13.3);AFX(Xq13)等。MLL-AF9由t(9;11)(p22;q23)易位形成,主要见于AML-M5a,在儿童AML患者中发生率为8%-10%,成人中为1%-2%,总体预后良好。
(6)AML1/MDS1:t(3;21)(q26;q22)易位是AML1(21q22)与MDS1(3q26)形成AML1/MDS1融合基因。AML1/MDS1融合基因首先发现于CML-BC的患者,在CML-CP、少数治疗相关AML、原发AML或MDS以及MDS后AML中也可见到。
(7)NPM1/MLF1:染色体t(3;5)(q25.1;q35)易位时形成NPM1/MLF1融合基因。该易位可见于MDS,少见于AML,和MDS的AML转变有关。
(1)如果处理标本后得到的细胞总量不足1-2×106,是无法保证最佳的灵敏度的;因为后续处理和实际检测的细胞量有限。对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不是很低的患者,检测融合基因时,一般推荐送检3-5ml骨髓或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过低的标本就要根据情况增加标本量。
(2)定量检测的精确度主要受操作的影响,合理的实验流程安排和准确的手法有助于保证检测的精确度。一般来说,融合基因表达量较高时,更容易保持精确度,融合基因定量低时则相反。
(3)标本采集时首选EDTA-K3抗凝剂或枸橼酸钠抗凝剂,避免用肝素抗凝剂,因为标本处理时往往难以完全清除里面的肝素,而肝素很容易对后续的检测有严重的不良影响。
基因检测技术。
微信扫一扫
关注医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