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医隆网!
首页 > 检验项目 > 血液 > 分子生物学检测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融合基因检测

本栏目由医隆网专家团队审核!

概述

ETV6/RUNX1、E2A/PBX1、BCR/ABL、MLL/AF4、SIL/TAL1。

参考范围

阴性。

临床意义

(1)ETV6/RUNX1:染色体t(12;21)(p13.2;q22.1)易位形成ETV6/RUNX1融合基因(既往称为TEL-AML),所表达的ETV6/RUNX1融合蛋白是抑制转录活性。约30% B-ALL病例可见髓系抗原的共表达,最常见的为CD13和/或CD33。CD13和CD33的表达与ETV6基因的重排有关。该融合基因在儿童ALL中最常见,多发生在1-10岁,是预后良好的一个独立判断指标,强烈化疗是此类患者改善预后的必要条件,对含有门冬氨酸酶的化疗方案疗效较好。另外,该基因可用于疗效监测和微小残留病的监测

(2)E2A/PBX1:染色体t(1;19)(q23;p13)易位形成E2A/PBX1融合基因。在5%-6%的儿童ALL和3%左右的成人ALL检测到,几乎全部出现在B-ALL病例中。携带有该融合基因的患者,易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临床症状比较凶险,预后差。因此,E2A-PBX1融合基因是一个高危的标志,与早期的治疗失败有密切关系。对E2A-PBX1融合基因进行定量检测可以辅助临床判断预后以及对疾病的实时监测,随时调整化疗方案,也可用于微小残留病变的检测。

(3)BCR/ABL:9号和22号染色体之间平衡易位的产物,表示为t(9;22)(q34.1;q11.21),5’端是22q11染色体上的断裂点集中区(BCR)片段,3’端是9q34染色体上ABL癌基因(ABL1)部分,两者相连导致形成一个异常小的染色体,即费城染色体(ph)。20%-50%成人ALL和2%-10%的儿童ALL中出现BCR/ABL融合基因。

有3种常见的BCR/ABL1蛋白变异型:①BCR/ABL(p190),由ABL1基因的a2与m-BCR区域在e1的断裂点融合形成,产生e1a2的转录产物,并被翻译为190kD的蛋白。约80%的儿童和50%成人ph+ B-ALL中有表达。②BCR/ABL(p210),由ABL1基因的a2与M-BCR区域在e13或e14的断裂点融合形成,产生e13a2或e14a2的转录产物,并被翻译为210kD的蛋白。见于1/3的ph+B -ALL。③BCR/ABL(p230),由ABL1基因的a2和mu-BCR区域在e19断裂点融合形成,产生e19a2的转录产物,并被翻译为230kD的蛋白。这种变异型见于部分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

ph+和随之出现的BCR/ABL融合基因是ALL预后不良的标志,初始治疗中会联用化疗和靶向作用于BCR-ABL1融合蛋白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 TKI)(例如马替尼达沙替尼尼洛替尼),可显著提高完全缓解率和总生存率。

(4)MLL/AF4:由t(4;11)(q21;q23q)易位形成,与B-ALL相关,同时与粒系分化抗原CD16和CD56以及NG2抗原共表达。MLL/AF4融合基因在所有t(4;11)移位的病例中存在,也存在于相对一部分细胞遗传学没有检测到t(4;11)移位的病例中。婴儿最多见,发生率为50%-70%,预后良好;在儿童和成人中发生率约5%,若成人检出往往提示预后较差,儿童中随年龄不同预后不同。成人ALL,MLL/AF4融合基因的存在可能增强高剂量的Ara-C的疗效。另外,该基因可用于疗效监测和微小残留的检测。

(5)SIL/TAL1:由1p32部分缺失形成SIL/TAL1融合基因。仅见于16%-26%T-ALL,是T-ALL特异性克隆标志。临床上SIL/TAL1融合基因的检测可以辅助分型诊断和微小残留病变的监测。

影响因素

(1)如果处理标本后得到的细胞总量不足1-2×106,是无法保证最佳的灵敏度的;因为后续处理和实际检测的细胞量有限。对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不是很低的患者,检测融合基因时,一般推荐送检3-5ml骨髓或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过低的标本就要根据情况增加标本量。

(2)定量检测的精确度主要受操作的影响,合理的实验流程安排和准确的手法有助于保证检测的精确度。一般来说,融合基因表达量较高时,更容易保持精确度,融合基因定量低时则相反。

(3)标本采集时要用EDTA抗凝剂,枸橼酸钠抗凝也可以。避免用肝素抗凝,因为标本处理时往往难以完全清除里面的肝素,而肝素很容易对后续的检测有严重的不良影响。

方法学

基因检测技术。

该项目可用检验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