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目由医隆网专家团队审核!
检测项目:SF3B1、TET2、RUNX1、ASXL1、SRSF2、TP53、DNMT3A、U2AF1、EZH2、IDH1、IDH2。
阴性。
(1)SF3B1: SF3B1基因编码核内核糖核蛋白的一部分,该蛋白与其他核内核糖核蛋白复合形成剪接体,负责剪接信使RNA。SF3B1是MDS中最常见的突变基因,并与环形铁粒幼细胞存在有关,WHO分类和诊断(2016)中将伴有环形铁粒幼细胞和多系病态造血,不存在原始细胞过多或孤立del(5q)异常的MDS病例纳入MDS伴环形铁粒幼细胞(MDS-RS)这一类别。这一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基于环形铁粒幼细胞和SF3B1基因突变之间的关系。但在难治性贫血、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多系病态造血以及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患者中较少见。
SF3B1基因突变可能是MDS发病机制的早期事件,表现为独特的基因表达谱,并与预后良好相关。新研究表明,在MDS-RS病例中,环形铁粒幼细胞的实际比例与预后无关。因此在WHO分类和诊断(2016)中,如果鉴定出SF3B1基因突变,如环形铁粒幼细胞<5%也可以做出MDS-RS的诊断;但对于不能证明SF3B1基因突变的病例仍需要环形铁粒幼细胞≥15%。无SF3B1基因突变MDS-RS患者预后比SF3B1基因突变者差,二多系病态造血与SF3B1基因突变对MDS-RS的预后影响仍不明确。还有研究证实,一部分MDS患者存在SF3B1基因突变,还在MDS患者中发现了其他影响mRNA剪接的基因发生突变(如U2AF1、U2AF35、ZRSR2和SRSF2)。
(2)TET2: DNA甲基化是MDS患者的预后标志和疗效预测因素,似乎也是MDS进展至AML的一种机制。此外,已证实抑制DNA甲基转移酶(DNA methyltransferases, DNMTs)的DNA去甲基化药物对MDS有治疗活性,现已成为很多MDS患者初始治疗的关键一环。10-11易位(ten-eleven translocation, TET)基因家族编码的蛋白通过去甲基化参与DNA表达的表观遗传学调控。大约15%的髓系肿瘤以及多达30%的MDS发生TET2体细胞突变。TET2功能丧失性突变导致甲基化增加,使正常表达的基因沉默。若MDS中存在TET2突变,则提示预后较好。
(3)ASXL1:ASXL1基因编码的蛋白参与基因表达的表观遗传学调控,10%-20%的MDS病例存在该突变。具有ASXL1突变的患者总生存率下降,且进展至AML的时间更短。
(4)RUNX1:7%-15%的原发性MDS病例存在RUNX1突变,在治疗相关性MDS病例中更常见,并预示预后较差。此外,在有t(8;21)的AML病例中,RUNX1是RUNX1T1(ETO)的易位伙伴基因。
(5)TP53:TP53抑癌基因位于17p,介导由多种细胞应激因子引发的细胞周期停滞。5%-15%的MDS病例在诊断时已知有TP53突变。与既往烷化剂或放疗暴露有关的MDS患者(即:治疗相关性MDS)中,TP53基因异常更常见。野生型TP53的丢失可导致治疗无效,是独立于IPSS风险评分的预后不良标志。TP53突变一般与MDS侵袭性相关联,del(5q)患者中存在TP53突变,似乎对来那多胺反应较差。WHO分类和诊断(2016)中建议:MDS伴孤立del(5q)患者,需要评估TP53突变,以帮助在这一通常预后良好的MDS病种可能存在的一个不良预后的亚组。
(6)SRSF2:SRSF2基因位于17q25,编码丝氨酸/精氨酸富集剪接因子2,对于前体mRNA到成熟mRNA加工过程中的剪接体装配、选择正确剪接位点以及组成性和选择性RNA剪接,该因子至关重要。12%-15%的MDS患者存在SRSF2突变,老年男性中该基因突变率较高,患者预后不良。
(7)DNMT3A:DNMT3A基因位于2p23,是3个编码DNMTs的基因之一,这些DNMTs可催化甲基结合至CpG二核苷酸(在基因启动子中普遍存在)的胞嘧啶残基,从而调控基因表达。已检测到8%-13%的原发性MDS患者存在DNMT3A基因突变,22%的原发性AML患者存在该突变,尤其是核型正常的AML患者。若MDS患者有DNMT3A突变,则总体生存情况较差,且会更快进展为AML。
(8)EZH2:EZH2突变是MDS独立预后不良指标,生存率低,但很少发生AML。
(9)IDH:某些MDS病例存在异柠檬酸脱氢酶(isocitrate dehydrogenase, IDH)癌基因(即IDH1和IDH2)突变,这类突变导致DNA高甲基化和基因表达改变,并预示预后不良。
基因检测技术。
微信扫一扫
关注医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