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医隆网!
首页 > 检验项目 > 凝血 > 抗凝系统检查

抗凝血酶(Antithrombin AT)

本栏目由医隆网专家团队审核!

概述

抗凝血酶(antithrombin,AT)是主要的生理性血浆抗凝物质,尤其对凝血酶的灭活能力占所有抗凝蛋白的70%-80%。抗凝血酶的抑酶谱很广,它能抑制FⅡa、FⅦa、FⅨa、FⅩa、FⅩⅠa、FⅩⅡa以及纤溶酶、胰蛋白酶、激肽释放酶,作用机制都是相同的。上述凝血因子的活性中心均含有丝氨酸残基,抗凝血酶分子上的精氨酸残基,可以与酶活性中心的丝氨酸残基结合,这样就封闭的这些酶的活性中心而使之失活。在血液中,每一分子抗凝血酶可以与一分子凝血酶结合形成凝血酶-抗凝血酶(TAT)复合物,从而使凝血酶失活。AT的分子结构缺陷可导致血栓的形成。

参考范围

抗凝血酶抗原(AT:Ag)(290±30.2)mg/L;

抗凝血酶活性(AT:A)(108.5±5.3)%。

临床意义

AT是一种主要在肝脏合成的生理抗凝剂,它属于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家族的一员。遗传性AT缺陷症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由AT基因突变引起,它可分2型:I型是由AT蛋白合成减少所致,表现为AT的抗原含量和活性均降低;II型由AT结构异常所致,表现为AT抗原含量正常,但其抗原活性降低。AT缺陷症在人群中的发病率波动在0.02%~0.2%,而在既往有栓塞病史的患者中发病率为1%~2%。遗传性AT缺陷症引起的血栓栓塞比PC、PS缺陷症更严重。

1.生物学变异 不同年龄和性别AT含量和活性不同。新生儿AT:Ag仅为成人的一半,直到出生后6个月才达到成人水平,成年后随年龄增长有降低趋势。青年男性高于青年女性,老年女性比老年男性为高。妊娠后期女性的AT含量降低。

2.遗传性AT缺乏 可分为两型:①交叉反应物质阴性型(CRM-):即抗原与活性均下降。② CRM+ 型:抗原正常,活性下降。遗传性AT缺乏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本病患病率约1/5000。发病多在10~25岁。患者常在手术、创伤、感染、妊娠或产后发生静脉血栓,并可在多处反复发生血栓。CRM-患者血浆中AT生物活性与抗原性约为正常人的50%,CRM+AT结构与功能异常的类型较多,现己报道近10种结构异常,如第47位精氨酸被半胱氨酸取代。共同表现是对肝素的亲和力降低,从而对丝氨酸蛋白酶的灭活能力明显减弱。

3.获得性AT缺乏

1) AT合成降低 主要见于肝硬化、重症肝炎、肝癌晚期等情况,常与疾病严重度相关,可伴发血栓形成。

2) AT丢失增加 见于肾病综合征。据报道,AT活性低于76%的101例患者,其中60%发现有血栓形成。

3) AT消耗增加 见于血栓前期和血栓性疾病,如心绞痛、心肌梗死、脑血管疾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外科手术后、口服避孕药、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梗死、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简称妊高征)等。

4.AT水平增高 见于某些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心瓣膜病伴心力衰竭和肝肿大患者等;口服抗凝药物、使用黄体酮类药物时可见增高。

5.抗凝血酶与主要疾病的关系

1) 抗凝血酶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研究表明,COPD患者无论是急性发作期还是缓解期血浆AT含量都明显低于正常组,治疗后明显上升,这可能是由于COPD患者长期缺氧、感染等因素使体内凝血因子含量增加或活化,从而使抗凝血酶的消耗增多,导致其抗凝机制出现异常,造成血液的高凝状态和肺小动脉血栓的形成,进而加重病情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在临床治疗中加以适当的活血抗凝治疗对控制病情的发展有重要的价值。COPD常易并发肺小动脉血栓的形成,这与COPD的高凝状态有关,持续的肺部微小血栓的形成是导致及加重肺动脉高压的一个重要原因。

2) 抗凝血酶与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在持续性高血糖状态下,可导致一些组织、器官功能障碍及形态上的改变,特别是2型糖尿病,神经、血管、视网膜、肾脏等最易受累,血管内皮损伤、出凝血机制异常是其发生病变的重要原因。单纯的控制血糖,似乎也不能阻止并发症的发生、发展。糖尿病伴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血浆中AT明显下降。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激活凝血系统及纤溶系统,修复损伤的血管内皮,清除局部病理产物的堆积,致使AT下降。此外,AT相对分子质量小,通过肾小球,流失到尿液,尿中AT水平增高导致血中AT减少,并随着糖尿病肾脏病变的加重而逐渐变化。如果肾内凝血反复进行必将导致肾功能的减退以及肾小球硬化。为此,在对糖尿病患者的治疗除了积极控制血糖,治疗原发病因外,还应进行血、尿中AT的监测,以防止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3) 抗凝血酶与高血压病

原发生高血压病患者存在凝血、纤溶的失衡。研究发现:Ⅰ期时血浆中AT无显著性改变,尿中AT与正常人无显著性差异;Ⅱ期时随着尿中微量蛋白的出现,血中AT下降,尿中AT升高;Ⅲ期时,血浆中AT水平显著降低,尿液中AT增高明显。尿中AT与尿中白蛋白有关,与血压高低无关。尿中at水平增高导致了血中at减少,说明血液凝固性增高易形成血栓,如果肾内凝血反复进行,可导致肾功能减退以及肾小球硬化。通过检测血、尿中at的变化,可以为临床监控高血压病及有无并发肾损害提供依据。

4) 抗凝血酶与脑梗死

临床实验结果显示,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浆AT明显下降,说明急性脑梗死患者存在高凝状态,AT大量消耗所致,此变化且与年龄因素有关。表明AT的测定对进展性脑卒中的早期诊断、治疗及病情演变的观察提供了依据。

5) 抗凝血酶与肺疾病

胸腔积液的良、恶性诊断是困扰医学界的一大难题。有学者发现,出现胸腔积液的肺癌患者血液中的AT较正常人及结核性患者显著降低,而结核性患者血浆AT略有升高,但与正常人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所以AT的检测,对于良、恶性胸腔积液的鉴别具有辅助诊断意义。

6) 抗凝血酶与妊高征

文献报道,正常孕妇AT水平在整个妊娠期进行性降低,妊高征患者于孕20~24周起与对应的正常孕妇存在显著性差异,降低更为明显。妊娠时由于活性高的凝血因子与AT结合形成复合物,AT被消耗而降低,导致高凝状态。患者体内这种病理生理紊乱状态如未得到改善并继续发展,必然超出抗凝系统的代偿能力,最终形成血栓。故有专家建议采用小剂量肝素改善微循环,以提高AT的作用,这对于预防妊高征的发生及发展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因此,在产前除做常规凝血功能检查外,对高危人群监测AT,对保护母婴健康有重要的意义。

7) 抗凝血酶与肝脏疾病

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地区,估计每年约有30万人死于肝病,凝血及纤溶功能障碍是重症肝病的主要表现之一。肝细胞损害时血液中的凝血因素与抗凝因素保持一个低水平,平衡一旦被破坏,如组织坏死或细胞溶解释放入血(含凝血酶),大量凝血因子被激活引起AT的大量消耗,极易伴发DIC。AT活性低于50%时有利于血栓形成,可以作为肝病的早期预防和诊断血栓性疾病的依据。临床上在用小剂量肝素抗凝治疗无效时,可选用AT制剂治疗,使体内AT升高至80%以上再行肝素治疗,所以临床上治疗肝病伴发DIC时一定要注意合理利用肝素,达到最好的抗凝治疗效果。

8) 抗凝血酶与肿瘤

肿瘤患者特别是恶性肿瘤患者,在肿瘤免疫性淋巴细胞的刺激下,可以合成释放大量组织因子(TF),而TF又是参加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凝血因子,其因暴露于血液而启动,由于肿瘤患者机体内增加了TF凝血因子,同时由于肿瘤浸润破坏周围器官、组织,使血管受损,打破了机体内凝血系统与抗凝血系统的动态平衡,为了避免肿瘤患者高凝状态出现,机体必须调动抗凝血因子来与TF凝血因子形成复合物,从而消耗了机体内的抗凝物质,无论恶性肿瘤还是良性肿瘤其抗凝活性都比正常人低得多。据此,抗凝血酶活性检测对于肿瘤患者出凝血状况的观察、诊断和疗效监测有重要意义。另外,实验还发现恶性肿瘤抗凝血酶活性明显低于良性肿瘤,这对区别恶性与良性肿瘤具有一定价值。

9) 抗凝血酶与急性心梗(AMI)

抗凝血酶是体内主要的生理性抗凝因子,可抑制凝血酶类丝氨酸蛋白酶活性。据文献报道急性心肌梗死(AMI)时血浆AT呈消耗性降低,其机制就是凝血酶与抗凝血酶结合形成的一种复合物TAT(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血浆TAT水平的增高,可较早反映人体凝血及抗凝血功能。并提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体内凝血系统处于异常活跃状态,其所导致的高凝状态是冠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而冠脉血栓形成则是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的主要因素。有研究发现,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TAT变化较心肌肌钙蛋白t(ctnt)和肌酸激酶-mb(ck-mb)、肌红蛋白等更为敏感,高TAT的AMI患者可能有心肌大片的坏死,因此,TAT水平有助于AMI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 

10) 抗凝血酶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DIC是多种原因造成的获得性全身性出血、血栓综合征,其起病急骤,发展迅速,预后凶险。抗凝系统功能降低是DIC发病过程的重要环节,约80%的急性DIC患者AT降低,治疗后AT较治疗前显著回升,并接近正常水平。AT水平下降可能是由于AT在凝血酶形成时不断被消耗,同时被中性粒细胞释放的弹性酶降解所致。临床上常采用抗凝血酶与肝素合用,既可减少肝素用量又可增强抗凝疗效。因此,检测AT不仅有助于DIC的诊断,而且是肝素抗凝治疗及疗效判断的重要参考指标。

综上所述,正常人体的凝血与抗凝血系统处于动态平衡状态,若失平衡就会有出血或血栓形成的危险,AT是血浆中抑制凝血的关键物质,它可直接抑制凝血也可与凝血酶形成复合物抑制多种凝血因子活性。当体内启动凝血系统随之产生消耗性AT减少,是体内处于高凝状态的客观指标。因此,AT的增多或减少是出血、血栓的关键,其不仅在COPD、糖尿病、肝病、肿瘤等疾病的诊断中有一定的重要意义,在静脉血栓等疾病的治疗方面也有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在脑梗、心梗、肺栓塞等突发疾病的协助诊断方面尤为重要。由于进展型脑梗死患者病情进展迅速,常早期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不典型就进入到昏迷阶段,早期CT检查往往阴性,早期诊断有一定难度,常常失去溶栓时机,而AT的检测对探讨进展型脑梗死患者发病机制,对其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因此,检测越来越受到检验界及临床医生的重视,并有望成为诊断血栓、出血等疾病的首选。

影响因素

方法学

该项目可用检验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