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医隆网!
首页 > 检验项目 > 凝血 > 血小板检测

血小板聚集实验 verifynow

本栏目由医隆网专家团队审核!

概述

参考范围

(1)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监测判断阈值:550ARU(Aspirin Reaction Units)。

(2)P2Y12阻断剂抗血小板治疗监测判断阈值:230~240PRU-P2Y12。

(3)IIb/IIIa受体阻断剂抗血小板治疗监测判断阈值:328PAU或95%(血小板抑制百分率)。

临床意义

同为血小板聚集实验,基于光学比浊法实验原理,临床意义同血小板聚集实验,但其对于抗血小板药物疗效的监测意义更大。主要用于临床常用的阿司匹林、P2Y12阻断剂和IIb/IIIa受体阻断剂抗血小板药物的治疗监测。可以指导临床个体化抗血小板药物的选择、用量的监测与调节,从而达到理想的预期疗效。

(1)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监测:

<550ARU:表示血小板聚集功能被抑制,说明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治疗有效。

≥550 ARU:表示血小板聚集功能未被有效抑制,说明目前的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未达预期效果,病人再发生血栓风险增高。

(2)P2Y12阻断剂抗血小板治疗监测:

<230 PRU-P2Y12:表示血小板聚集功能被抑制,说明P2Y12阻断剂抗血小板治疗有效。

≥240 PRU-P2Y12:表示血小板聚集功能抑制不够,说明目前的P2Y12阻断剂抗血小板治疗未达预期效果,病人再发生血栓风险增高。

(3)IIb/IIIa受体阻断剂抗血小板治疗监测:

<328PAU或≥95%:表示血小板聚集功能被抑制,IIb/IIIa受体阻断剂抗血小板治疗有效。

>328PAU或<95%:表示血小板聚集功能未被有效抑制,说明目前的IIb/IIIa受体阻断剂抗血小板治疗未达预期效果,病人再发生血栓风险增高。

影响因素

(1)采血是否顺利:反复穿刺可将组织液抽到注射器内,组织液可使少量凝血酶形成而引起血小板聚集。

(2)时间:实验应在采血后3小时内完成,时间过长可降低血小板的聚集程度或速度。

(3)温度:采血后的标本应放在15~25℃的室温下,低温会激活血小板,使其粘附、聚集能力增加,或有自发性聚集。

(4)血浆pH:采血离体后血液中的CO2会不断逸出,使血浆平pH上升。pH6.8~8.5的标本可获得最佳聚集效果,pH低于6.4或高于10.0时,将会使聚集受抑制或消失。

(5)抗凝剂:a.应用枸橼酸钠抗凝剂抗凝,血小板聚集程度随血浆中枸橼酸浓度的降低而增高,因此贫血患者应用公式(100-细胞比容)×血液(ml)×0.00185来调整抗凝剂用量。b.Ca2+是血小板聚集过程中的重要因素,由于EDTA螯合Ca2+作用强,使ADP不可诱导血小板聚集,故而忌用EDTA作为抗凝剂。

(6)红细胞、溶血、黄疸以及血脂类物质可降低悬透光度,掩盖血小板聚集的变化。故而,采血当天应禁饮牛奶、豆浆以及脂肪类食物。

(7)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嘧达莫、肝素、双香豆素等药物均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故而根据不同药物半衰期不同,采血前应适时停用此类药物。

(8)诱导剂:a.保存:配制成溶液的ADP应在-20℃冰箱中贮存。肾上腺素应避光保存,以减少分解。b.不同浓度和种类的诱导剂对血小板聚集结果有影响,故而,检验报告应注明诱导剂种类和浓度。

(9)血小板计数:透射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率时血小板浓度对实验结果影响较大,一般应调整为(150-200)×109/L为宜。

(10)检测结果受当日环境和试剂影响较大,最好每次检测以正常人血小板作为对照。

方法学

基于光学比浊法检测原理,将纤维蛋白原涂层的聚苯乙烯球形微粒混入全血中,根据监测阿司匹林、P2Y12阻断剂和/或IIb/IIIa受体阻断剂三类抗血小板药物,分别选择花生四烯酸(AA)、腺苷二磷酸(ADP)或凝血酶受体激活肽分别作为血小板激活剂诱导血小板聚集,导致待测样本的浊度降低,透光性增加,以此测定残余的血小板聚集功能。

该项目可用检验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