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医隆网!
首页 > 检验项目 > 凝血 > 血小板检测

血小板功能分析(流式细胞术)

本栏目由医隆网专家团队审核!

概述

参考范围

(1)GPIb(CD42b)、GPIIb(CD41)、GPIIIa(CD61)、GPIX(CD42a):95~99%。

(2)CD62P(GMP-140)<2%,CD63<3%,FIB-R(PAC-1)<5%。

临床意义

血小板膜糖蛋白分为质膜糖蛋白和颗粒膜糖蛋白,前者包括包括GPIb-IX-V、GPIIb-IIIa、GPIa-IIa等。后者包括CD62P和CD63等。颗粒膜糖蛋白仅在血小板活化后表达于膜表面可以被监测到。在未活化的血小板上,其存在于颗粒膜上。

(1)血小板功能缺陷性疾病通常为血小板质膜糖蛋白不同程度的缺失,故而通过检测其相应的血小板膜糖蛋白可特异性的诊断疾病。

(a)巨血小板综合征:血小板膜GPIb-IX-V含量显著减少或缺乏,GPIb-IX-V复合物分子结构缺陷的变异型患者含量可正常,通过分子生物学检查可以确诊。

(b)血小板无力症:血小板膜GPIIb-IIIa含量显著减少或缺乏,轻型患者可有部分残留(5%~25%),分子结构异常的变异型患者含量可正常或轻度减少。

(c)血小板贮存池缺陷病:不同分型血小板膜糖蛋白缺乏程度不同。致密颗粒缺乏(I型)患者,活化血小板膜CD62P表达正常;α颗粒缺乏(II型)或α颗粒与致密颗粒联合缺陷(III型)患者,活化血小板膜CD62P表达减低或缺乏,但GPIb、GPIIb、GPIIIa、GPV和GPIX表达正常。

(2)血栓前状态与血栓性疾病。循环血小板膜GPIIb-IIIa分子数量增加、FIB-R表达量增加、CD62P或CD63表达增加是血小板活化的特异性分子标志,尤其是FIB-R高表达时,表明血小板的聚集性显著增高,易导致血栓形成。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急性脑梗死、DM、高血压、外周动脉血管病等均可见血小板活化显著增加。

影响因素

(1)采血顺利且体外转运轻稳,防止血小板采血过程中及采血后体外激活。

(2)离体后血小板活化标志物检测结果会随时间的延长有较大的改变,应在30分钟内对采集的血液免疫荧光标记后进行流式细胞仪检测。

(3)注射器和试管必须涂硅或用塑料制品。

(4)选择荧光较强的抗体,防止荧光信号强度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5)检测时制备同型对照,防止抗体本底荧光强度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6)制备好的标本要避光保存并在2小时内上机检测,防止荧光淬灭影响实验结果。

方法学

流式细胞术:血小板膜糖蛋白与相应的荧光素标记的单克隆抗体(McAb)特异性结合后制成一定浓度的细胞悬液,用一定压力将待测样本压入流动室,在鞘液的约束下,细胞排成单列从流动室的喷嘴高速喷出成为细胞液柱。细胞液柱与入射激光束垂直相交,细胞被激光照射后产生光散射并发射荧光,流式细胞仪可将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并通过特定的软件输出数字信号,灵敏特异的获得血小板前向散射光(FSC)、侧向散射光(SSC)和免疫表型特征等参数。

该项目可用检验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