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目由医隆网专家团队审核!
(1)ADP(3μmol/L):50-79%。
(2)EPI(0.4mg/L):50-85%。
(3)COL(3mg/L):52-91%。
(4)AA(20mg/L):56-82%。
(5)RIS(1.5g/L):58-76%。
(1)血小板聚集率降低:由于血小板膜糖蛋白的缺失、受体位点变化等结构上的改变,导致血小板不能被诱导剂激活发生聚集反应,从而不能启动后续的凝血反应,在机体内表现自发出血或创伤后出血不止的现象。
(a)对于遗传性血小板功能缺陷性疾病,如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贮存池病、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原发性低(无)纤维蛋白血症等,血小板聚集率均会不同程度的降低。血小板聚集率均降低的遗传性血小板功能性疾病的明确诊断还需结合其他血小板功能试验,临床表现以及家族史综合判断。
(b)尿毒症、肝硬化、MDS、急性白血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嘧达莫等)、继发性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等获得性血小板功能缺陷性疾病也会引起血小板聚集率降低。
(2)血小板聚集率增高:由于药物或其他疾病导致的血小板膜糖蛋白数量的增加,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存在等,血小板易被诱导剂激活从而发生聚集反应,血液系统处于高凝状态易发生血栓。
(a)见于如心肌梗死、心绞痛、糖尿病、脑血管病变、妊娠高血压综合征、静脉血栓形成、肺梗死、口服避孕药、晚期妊娠、高脂血症、抗原-抗体复合物反应、人工心脏和瓣膜移植术等,机体处于高凝状态和(或)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时,血小板聚集率增高。
(3)阿司匹林抵抗AR标准:用10μmol/LADP诱导血小板平均聚集率≥70%和用0.5mmol/L AA诱导血小板平均聚集率≥20%.
(4)瑞斯托霉素(ristocetin,RIS)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实验(RIPA)并不导致血小板的激活,其聚集率的高低不反映血小板的聚集功能,仅与血小板GPIb和血浆中vWF有关。
(1)采血是否顺利:反复穿刺可将组织液抽到注射器内,组织液可使少量凝血酶形成而引起血小板聚集。
(2)时间:实验应在采血后3小时内完成,时间过长可降低血小板的聚集程度或速度。
(3)温度:采血后的标本应放在15~25℃的室温下,低温会激活血小板,使其粘附、聚集能力增加,或有自发性聚集。
(4)血浆pH:采血离体后血液中的CO2会不断逸出,使血浆平pH上升。pH6.8~8.5的标本可获得最佳聚集效果,pH低于6.4或高于10.0时,将会使聚集受抑制或消失。
(5)抗凝剂:a.应用枸橼酸钠抗凝剂抗凝,血小板聚集程度随血浆中枸橼酸浓度的降低而增高,因此贫血患者应用公式(100-细胞比容)×血液(ml)×0.00185来调整抗凝剂用量。b.Ca2+是血小板聚集过程中的重要因素,由于EDTA螯合Ca2+作用强,使ADP不可诱导血小板聚集,故而忌用EDTA作为抗凝剂。
(6)红细胞、溶血、黄疸以及血脂类物质可降低悬透光度,掩盖血小板聚集的变化。故而,采血当天应禁饮牛奶、豆浆以及脂肪类食物。
(7)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嘧达莫、肝素、双香豆素等药物均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故而根据不同药物半衰期不同,采血前应适时停用此类药物。
(8)诱导剂:a.保存:配制成溶液的ADP应在-20℃冰箱中贮存。肾上腺素应避光保存,以减少分解。b.不同浓度和种类的诱导剂对血小板聚集结果有影响,故而,检验报告应注明诱导剂种类和浓度。
(9)血小板计数:透射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率时血小板浓度对实验结果影响较大,一般应调整为(150-200)×109/L为宜。
(10)检测结果受当日环境和试剂影响较大,最好每次检测以正常人血小板作为对照。
在特定的连续搅拌条件下于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 rich plasma, PRP)中加入诱导剂,由于血小板发生聚集,血浆的浊度就会发生相应的改变,血小板聚集仪将浊度的变化转换成电讯号的变化并记录,行程血小板聚集曲线。根据血小板聚集曲线可计算出血小板聚集的程度和速度。
微信扫一扫
关注医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