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目由医隆网专家团队审核!
胆红素是胆色素的一种,是人胆汁中的主要色素,是体内铁卟啉化合物的主要代谢产物。
血清总胆红素 3.4-17.1μmol/L;血清结合胆红素 0-3.4μmol/L(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 第四版)。
胆红素是胆色素的一种,是人胆汁中的主要色素,是体内铁卟啉化合物的主要代谢产物。血液胆红素存在着两种型:第一种型是单或双葡糖醛酸(酯),第二种是游离型,是血红蛋白的正常代谢产物。胆红素是由红细胞中的血色素所制造的色素,血色素会分解成为正铁血红素(haem)和血红素。正铁血红素在NADPH和H离子作用下生成胆绿素.三价Fe离子和CO,胆绿素再在NADPH和H离子作用下生成胆红素。升高的血浆胆红素分为结合胆红素(主要为结合胆红素与胆蛋白质的总和)和非结合胆红素(主要为非结合胆红素)两种。溶血和肝代谢的降低可导致非结合胆红素增多。在严重的肝损伤,如暴发性肝衰竭和末期肝硬化,会出现原发性结合胆红素过多症,此外增加的结合胆红素还常见于急性肝病或者胆汁淤积患者,结合胆红素的比例在各型肝病中大致相仿。尿胆原多在结合胆红素增加时出现。肝功能得到恢复后,结合胆红素快速清除,胆蛋白质余留。
黄疸是由于胆红素的沉积而表现为皮肤、黏膜、巩膜变黄的现象,是肝功能异常的特异表现。但并不是所有的肝病都会出现黄疸。黄疸通常在血浆胆红素浓度达到2~3mg/dl时出现。当胆红素由肝脏代谢排入受损的肠道时(如急性肝病、胆道阻塞),将会出现陶土样灰便,当水溶性结合胆红素增加时茶色尿将出现。黄疸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类:
1. 溶血性黄疸:溶血性贫血时,大量红细胞被破坏,形成大量非结合胆红素,超过了肝细胞的摄取、结合和排泌能力,使胆红素在血中潴留出现黄疸;
2. 肝细胞性黄疸:由于肝细胞损伤,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泌能力降低。常见于各种肝脏疾病;
3. 胆汁淤积性黄疸:由于胆道阻塞,阻塞上方的压力升高,胆管扩张,导致小胆管与毛细管破裂,胆汁中的胆红素反流入血中。
部分药物(如头孢替安)可能会引起干化学法TBIL分析结果的偏差。检测样本需避光保存并避免溶血。
采用重氮法、钒酸氧化法、氧化酶法及干化学法检测(自动生化分析仪)。
微信扫一扫
关注医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