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医隆网!
首页 > 检验项目 > 生化 > 电泳组合

血清蛋白电泳(serum protein electrophoresis,SPE)

本栏目由医隆网专家团队审核!

概述

血清是血液凝固后,在血浆中除去纤维蛋白原后的淡黄色透明液体。血清含有各种蛋白质,主要包括白蛋白和球蛋白,利用电泳技术对血清中蛋白进行分离,可得到不同蛋白组分的比例或进行定量检测。即:蛋白质等生物分子在缓冲液中带负电荷或正电荷,在电场中向阳极或阴极运动,由于其等电点不同,分子大小、形状和荷质比的不同,使不同蛋白质分子具有不同的电泳迁移率,在一定的支持介质中可借以分离各种蛋白质。常用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进行血清蛋白电泳分析,其结果是蛋白均带负电荷,电荷多、分子量小者,泳动较快,在最前部,反之最慢,在最后,接近点样处。

参考范围

白蛋白59.8% ~ 72.4%;

α1-球蛋白1.0% ~ 3.2%;

α2-球蛋白7.4% ~ 12.6%;

β-球蛋白7.5% ~ l2.9%;

γ-球蛋白8.0% ~ 15.8%。

临床意义

1. 白蛋白减少:见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

2. α1球蛋白(糖蛋白)增高:见于原发性肝癌。在重型肝炎、肝硬化、肝昏迷时则减少,与白蛋白呈正相关。肝病时测定α1球蛋白对判断肝炎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有参考价值。一般情况下,α1球蛋白增加示病情较轻,α1球蛋白减少则提示病情较重,在严重肝功能衰竭时,其血清含量可显著降低。

3. α2球蛋白:病毒性肝炎初期无明显变化,一周后逐渐增加,亚急性肝炎和急性肝坏死、失代偿期肝硬化则减少。

4. β球蛋白增高:见于脂肪肝、高脂血症、肾病综合征、糖尿病合并高胆固醇血症、梗阻性黄疸、恶性肿瘤。在胆汁淤积性肝病时其含量升高,与α2球蛋白升高相平行。降低于见于急、慢性肝炎,肝硬化,尤以失代偿期肝硬化和坏死肝硬化下降最为显著。

5. γ球蛋白增高:见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胆疾患。典型肝硬化尚可见β和γ带相融合,形成β-γ桥。肝病患者γ球蛋白的变化可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随病情好转,其含量可逐渐降至正常,如一直在高水平持续不降,提示病情严重,预后不良,并有向慢性肝炎及肝硬化发展的趋势。此外,感染、血吸虫病、多发性骨髓瘤、结缔组织病等也可升高。降低见于丙种球蛋白缺乏症、部分化疗患者等。

6. 多发性骨髓瘤在β球蛋白区带与γ球蛋白区带之间常出现M球蛋白带;双白蛋白血症可见双条白蛋白区带。

影响因素

方法学

清蛋白醋酸纤维素膜电泳。

该项目可用检验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