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医隆网!
首页 > 检验项目 > 病原 > 细菌 > 革兰阳性杆菌

艰难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

本栏目由医隆网专家团队审核!

概述

艰难梭菌是厌氧芽胞梭菌属的一种。

参考范围

无菌部位细菌培养阴性。

临床意义

病原特点:艰难梭菌为假膜性结肠炎的病原体,严格的专性厌氧菌,在血琼脂、牛心脑浸液琼脂及CCFA等平板,经48小时培养后,菌落圆形,略凸起,白色或淡黄色、不透明、边缘不整齐、表面粗糙。在血平板上不溶血,在卵黄琼脂平板上不形成乳浊环。CCFA平板上生长的菌落在紫外线照射下可见黄绿色荧光。本菌革兰染色阳性,粗长杆菌,运动性菌株为周毛菌。芽胞为卵圆形,位于菌体次极端,无荚膜。

致病性:艰难梭菌是由于服用抗生素后,打破了肠内菌群的平衡,从而导致艰难梭菌过量生长,产生大量的外毒素A和B。外毒素A由肠道毒素和细胞毒素组成,前者可绑定黏膜细胞从而导致出血,而外毒素B是一种细胞毒素。初期外毒素A首先与黏膜细胞绑定,造成初级的破坏,然后外毒素B进而发挥更大的破坏。

临床表现:艰难梭菌是抗生素相关假膜性结肠炎的主要病因,表现为腹泻、腹痛、伴有全身中毒症状,症状突然开始,并伴随血压低,严重时能致死。携带产生肠毒素A和细胞毒素B的艰难梭菌才会引起艰难梭菌肠道感染(CDI)。 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长期广谱抗生素治疗、长期住院治疗、严重的肠道外科手术、质子泵抑制剂治疗。

药物敏感性:甲硝唑、β-内酰胺酶抑制剂合剂(如氨苄西林-舒巴坦)与莫西沙星对大多数艰难梭菌有效。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头孢类和四环素对艰难梭菌活性不高,氨苄西林、头孢西丁、克林霉素大部分耐药。

影响因素

用于艰难梭菌培养的标本必须避免正常厌氧菌群的污染,粪便标本必须在2h内接种;如果保存后做培养,需将样本存放在厌氧环境。大便拭子不能用于毒素检测,冷冻标本艰难梭菌的活菌量会大量减少。做毒素检测的标本可在4℃保存3天,如果不能马上检测,就必须冻在-70℃。-20℃可导致细胞毒素活性明显丢失,达不到检测水平。

方法学

厌氧培养;抗原检测;核酸扩增;艰难梭菌毒素检测;生化反应及质谱鉴定法。

该项目可用检验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