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目由医隆网专家团队审核!
血液、脑脊液等无菌部位培养阴性。
病原特点:脑膜炎奈瑟菌(N.meningitides)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的病原菌,为革兰阴性肾形或咖啡豆状的双球菌, 无芽孢、无鞭毛,新分离菌株可有菌毛和荚膜,患者脑脊液革兰染色,常见典型的细胞内双球菌,少数散在白细胞外,菌体大小不一,并有抵抗脱色现象。脑膜炎奈瑟菌分13个群,90%以上的病例均由A、B、C 3群引起,非洲和我国等则仍以A群为主,近年B群有上升的趋势, Y群和W135群引起的病例亦有增多。
致病性:病原菌自鼻咽部侵入人体后的发展过程取决于人体与病原菌之间的相互斗争,即细菌毒力与人体免疫力之间的斗争,如人体健康或免疫力强,可迅速消灭病原菌;根据人体免疫力弱或细菌的毒力强的程度,可成为带菌状态、短暂菌血症甚至败血症。致病物质包括细菌荚膜、菌毛及内毒素,后者与出血、休克直接相关。严重的败血症可由于脑膜炎球菌内毒素释放引起全身小血管痉挛和微循环障碍、第III型变态反应、肿瘤坏死因子(TNF)的参与等相关,暴发休克型流脑则为激活凝血系统,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从而加重紫癜、出血和休克。
临床表现:典型的临床表现为突起高热、头痛、呕吐、皮肤粘膜瘀点、瘀斑(脑脊髓膜炎主要表现为明显的血管损伤,75%以上的患者出现淤点或淤斑。尤其在病程中迅速扩大者),脑膜刺激征阳性。轻型病例或疾病早期可无症状,部分患者有低热、咽痛、咳嗽、鼻咽部粘膜充血及分泌物增多等,1-2天后出现高热、寒战、头痛、全身乏力、肌肉酸痛、食欲不振及神志淡漠等毒血症症状,幼儿则有啼哭吵闹等,多数发病后24h左右症状较明显。病人高热及毒血症持续,全身仍有瘀点瘀斑,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加重。因颅内压增高而头痛欲裂,呕吐频繁,血压可增高而脉搏减慢,常有皮肤感觉过敏、怕光、狂躁及惊厥。脑膜炎表现为颈后疼痛、颈项强直、角弓反张、1~2d后病人进入谵妄、昏迷状态,可出现呼吸或循环衰竭或其他并发症。
药物敏感性:脑膜炎奈瑟菌治疗必须选择可以通过血脑屏障的抗生素,首选青霉素、氨苄青霉素,重症患者可选用三代头孢菌素,以头孢曲松和头孢噻肟效果较好。利福平可用于脑膜炎奈瑟球菌咽部慢性带菌者或与该菌所致脑膜炎患者密切接触者的预防用药。CLSI建议脑膜炎奈瑟菌的药敏试验可使用纸片扩散法、微量肉汤稀释法和琼脂稀释法,选用青霉素、氨苄西林、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左氧氟沙星、美罗培南和氯霉素。预防药物药敏试验选择:阿齐霉素、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米诺环素、利福平。
脑膜炎奈瑟菌的培养条件和接种时间是影响检出的重要因素,因为其营养要求高,专性需氧,须在含有血液或血清的培养基上才能生长。在应用抗菌药物前采血并选用良好培养基可提高细菌培养阳性率;脑脊液培养较脑脊液涂片阳性率低,脑脊液应于无菌试管内离心后,取沉渣快速接种于巧克力琼脂,同时注入葡萄糖肉汤增菌,在5%~10% CO2环境下培养。标本应注意保暖、保湿并立即(0.5h内)送检,因为脑膜炎奈瑟菌可产生自溶酶,若培养物转种的时间超过48h则不易生长,因此及时接种要求更严格。接种的培养基宜预温,以免病菌死亡,最好是床边接种。脑膜炎奈瑟菌在血液培养基中的生长会受到其中抗凝剂聚茴脑磺酸钠的不利影响,可通过添加1g/L的明胶来减轻其抑制作用。
微信扫一扫
关注医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