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目由医隆网专家团队审核!
病原特点:淋病奈瑟菌是淋病的病原菌,为革兰阴性菌,菌体呈肾形或咖啡豆状,成对排列,在急性感染病人的标本中常位于中性粒细胞内,在慢性淋病病例中常位于白细胞外,新分离菌株可有荚膜及菌毛。培养可形成表面光滑、凸起、半透明的圆形菌落。淋病奈瑟菌对外界环境理化因素的抵抗力弱。
致病性:淋球奈瑟菌的致病主要与菌体外面的结构有密切关系。淋球菌外面结构为外膜,主要成分为膜蛋白、脂多糖和菌毛。膜蛋白可使淋球奈瑟菌黏附于人体黏膜上,通过细胞吞噬作用进人细胞,在细胞内大量繁殖,导致细胞崩解,淋球奈瑟菌扩散到黏膜下层引起感染,菌毛易黏附于子宫腔和口腔上皮细胞表面,有致病力及传染性。
临床表现:主要临床表现为泌尿、生殖道的化脓性炎症,患者出现尿痛、尿频、尿道流脓、宫颈可见脓性分泌物等。在男性可发展为前列腺炎、附睾炎等;在女性可引起前庭大腺炎、盆腔炎、早产、不育等;极少部分患者可因淋病奈瑟菌进入血液,形成弥漫性淋病奈瑟菌感染 (DGI),可表现为“皮炎-关节炎”综合症、或心内膜炎、脑膜炎等。有肛交或口交史的病人,可表现为口咽和肛门直肠感染。人类是淋病奈瑟菌的惟一天然宿主,主要侵犯粘膜,尤其对前尿道粘膜的单层柱状上皮和后尿道的粘膜移行上皮有很强的亲和力。主要传播途径为性接触传染,女性较男性更易感染。新生儿可通过患病母亲产道感染引起淋菌性结膜炎。
药物敏感性:CLSI推荐使用含有1%的生长添加剂的GC琼脂进行淋病奈瑟菌的纸片扩散法药敏试验,一级推荐药物包括头孢曲松、头孢吡肟、环丙沙星和四环素。但随着临床治疗患者的增加,淋病奈瑟菌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也在快速增长,由于青霉素酶染色体介导及质粒介导的青霉素和四环素耐药菌的不断增多,使既往青霉素和四环素作为首选治疗选择的方案逐渐受到挑战;随着头孢曲松和氟喹诺酮药物的替代应用增多,淋病奈瑟菌对其耐药发展迅速。目前的推荐选择抗生素包括头孢吡肟和阿奇霉素,建议各地区密切监测耐药,根据当地的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抗生素治疗。
淋病奈瑟菌对培养营养要求高, 在普通培养基上不生长,必须在含有血液、血清或多种氨基酸和无机盐类等物质的培养基上才生长良好,常用巧克力培养基,为了避免污染,常在培养基中通常加入万古霉素和多粘菌素B等抗生素,以抑制杂菌生长。标本注意保暖保湿并快速送检(0.5h),可接种于含有多粘菌素B和万古霉素的巧克力培养基。
分离淋病奈瑟菌的分离培养可采集子宫颈标本或尿道标本,可同时做直接涂片镜检和细菌培养(接种于加抗生素的巧克力平板)。直接涂片可在中性粒细胞内发现有革兰阴性双球菌,对男性病人有确诊价值,对女性有辅助诊断价值,阳性率男性为95%以上,女性约为60%。细菌培养需在5%CO2,35℃孵育36~48h;细菌鉴定包括生化鉴定、半自动、全自动鉴定仪、质谱仪鉴定;淋病奈瑟菌荧光抗体试验和淋病奈瑟菌协同凝集试验可做快速诊断。
微信扫一扫
关注医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