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医隆网!
首页 > 检验项目 > 病原 > 细菌 > 革兰阴性球菌

莫拉菌属(卡他莫拉菌,Moraxella catarrhalis)

本栏目由医隆网专家团队审核!

概述

参考范围

无菌部位培养阴性。

临床意义

病原特点:卡他莫拉菌为革兰阴性双球菌,革兰染色常不易脱色,菌体呈肾形, 大小为 0.5~1.5μm,成双排列,偶可呈单或四联状,无鞭毛、无芽胞、无荚膜。在痰液中可存在于吞噬细胞内或外。营养要求不高,普通培养基上即可生长,需氧,18~42℃均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 35℃ ,经 18~24h 培养,在血平板上形成直径 1~3mm 的灰白至浅棕色、不透明、光滑而凸起菌落,继续培养菌落表面干燥,坚韧,用接种环能完整地推移。在肉汤中呈颗粒状沉淀生长,继续培养可出现液面膜状生长,本菌抵抗力较强,耐受较低温度,耐干燥,在干痰中可存活 3~4 周,培养物置21℃防止干燥可存活4~5个月之久, 65℃ 时可存活 30min 。

致病性:他莫拉菌为条件致病菌,其致病与细菌的毒力、黏附和侵袭均有关系。上呼吸道卡他莫拉菌定植情况与年龄密切相关:通常成人的定殖率较低(1%~5%);婴儿鼻咽部普遍有该菌的定植。婴儿的咽鼓管短直宽,因而鼻咽部定植的卡他莫拉菌易迁移至中耳引起感染。卡他莫拉菌也可在年老和免疫力低下的患者中引起下呼吸道感染,这是由于定植于呼吸道的菌株向邻近组织扩散而引起。

卡他莫拉菌院内感染可通过呼吸道传播,有证据表明卡他莫拉菌在痰液中可生存3星期以上,所以呼吸病房尤易造成人与人间的传播。

临床表现:中耳炎是最常见的感染,根据中耳渗液培养结果,其中15%~20%的急性中耳炎发作由卡他莫拉菌引起。若中耳有溢液但无急性中耳炎发作者称为积液性中耳炎,每年有至少4次急性中耳炎发作或每年至少8个月有中耳积液,则为中耳炎好发者,易造成传导性耳聋。卡他莫拉菌在中耳炎患者中耳形成菌膜,从而导致中耳炎的反复发作和慢性化。研究发现, 在年老和免疫力低下的患者中可导致下呼吸道感染、上颌窦炎,甚至引起菌血症、心内膜炎、脑膜炎等全身感染,卡他莫拉菌是引起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COPD)急性发作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在婴儿和儿童感染发生眼结膜炎、角膜炎和败血症。近来报道卡他莫拉菌尚可致男女性生殖泌尿道的感染,如前庭大腺脓肿、男性尿道炎等。

药物敏感性:近年来大部分卡他莫拉菌能产生b-内酰胺酶,因而对青霉素耐药,但对耐酶青霉素、头孢菌素、四环素、喹诺酮类和大环内酯类药物仍然敏感。在CLSI文件中没有推荐莫拉菌的药敏试验方法,所以临床分离的细菌不常规进行药敏试验。实验室可使用头孢硝噻吩试验检测b-内酰胺酶。对产生b-内酰胺酶的菌株临床治疗可选择广谱青霉素与青霉素酶抑制剂的合剂。

影响因素

卡他莫拉菌培养的标本最好于2小时内接种;卡他莫拉菌是专性需氧菌,对营养要求不高,普通琼脂上可生长;血液标本须先行肉汤增菌,随后在血平板上分离培养,可提高检出率;对于中耳炎的主要致病菌,采用较细菌培养更敏感的PCR方法对穿刺液进行鉴定,可能会得到更高的卡他莫拉菌阳性率。

方法学

分离培养和鉴定:卡他布兰汉菌触酶、氧化酶和 DNA 酶均为阳性,水解三丁酸甘油酯,还原硝酸盐,不分解任何糖类,以此可与相关菌鉴别,或选用商品化鉴定系统包括梅里埃VITEK2,BD公司PHOENIXI自动化检测系统及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鉴定;分子生物学方法核酸水平鉴定。

该项目可用检验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