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医隆网!
首页 > 检验项目 > 病原 > 细菌 > 革兰阴性杆菌

沙门菌属(Salmonella)

本栏目由医隆网专家团队审核!

概述

参考范围

无菌部位沙门菌伤寒杆菌血清型培养阴性。

临床意义

概况:沙门菌属是肠杆菌科中最复杂的菌属,广泛分布于自然界,通常寄居于人或动物肠道内。根据抗原结构,沙门菌属可被分为2500多个血清型。其中沙门菌伤寒血清型为沙门菌属中的D群,是引起人类疾病的常见血清型,在自然界中生活力强,耐低温,水中可存活2~3周,粪便中可维持1~2个月,冰冻环境可维持数月。日常用品经阳光、干燥和含氯化学消毒剂(0.2~0.4mg/L)可迅速杀死致死,饮食经过加热60℃15分钟或煮沸后即可杀灭。

致病性:通常感染少量的伤寒沙门菌血清型被胃酸杀灭,而未被胃酸完全杀死的伤寒杆菌在肠腔内碱性环境、胆汁和营养物质适宜的条件下繁殖,并入侵肠粘膜,进入肠道淋巴组织继续繁殖,再由胸导管入血,引起第一次菌血症,此为潜伏期;伤寒杆菌随血进入肝脾、胆囊、骨髓等组织继续大量繁殖,再次进入血流,引起第二次菌血症,释放内毒素,产生临床症状,病人出现持续高热、肝脾肿大、皮疹和全身中毒症状。病程第2~3周,细菌随血流播散全身,经胆囊进入肠道,大量细菌从粪便排出,肾脏中的细菌随尿排出体外。

临床表现:沙门菌伤寒杆菌血清型(Salmonella typhus serotype)感染引起伤寒(又名伤寒病、伤寒热)。典型临床表现高热、食欲差、腹胀、多有便秘,少数以腹泻为主,相对缓脉(脉搏与高热不一致),表情淡漠、呆滞、皮肤淡红色充血小斑丘疹为特征;起病早期已接受有效抗菌治疗,或注射过疫苗预防者临床症状轻,病程短,1~3周即可恢复;免疫力低下人群,发热持续可达5周以上;暴发型起病急,高热、毒血症状重,迅速进入休克、中毒性脑病。少数病人退热后1~3周,临床症状再现,血培养再度阳性,称“复发”,原因为免疫力低下,潜伏在病灶中巨噬细胞内的伤寒杆菌繁殖活跃,再次侵入血流而致,多见于抗菌治疗不彻底的患者。

药物敏感性:随着抗生素治疗沙门菌伤寒血清型的广泛应用,其对一种或多种抗微生物药物耐药率不断上升,特别是沙门菌伤寒血清型对环丙沙星的敏感性降低。CLSI建议对肠道外感染分离的沙门菌伤寒血清型仅检测培氟沙星和环丙沙星的敏感性;并且沙门菌对氟喹诺酮类的折点明显低于其他肠杆菌科细菌。此外,对于肠道外分离的沙门菌应该检测和报告大环内酯类、氯霉素和广谱头孢菌素的敏感性。

影响因素

细菌培养影响因素较多,需把握好时机。应在抗生素应用前,在发冷发热时或前半小时采取标本,并根据伤寒的不同发病时期采集不同类型的临床标本进行细菌学检验,可提高细菌培养阳性率。血培养是最常选择的培养标本,在病程第1~2周的阳性率最高,约80%~90%,第3周约为50%,第4周不易检出。复发时血培养可再度阳性;已接受抗菌治疗者可做血块培养,去除血清中所含抗菌药物,提高阳性率;骨髓培养阳性率高于血培养,由于骨髓中巨噬细胞丰富,含菌多,持续时间长,全程均可采集,特别适用于已用抗菌药物治疗,血培养阴性者;粪便培养在病程第3~4周阳性率较高。

血清凝集影响:若生化反应符合沙门菌,而与沙门菌 O多价血清不产生凝集,首先应考虑是否有Vi抗原存在,应加热或传代,以去除Vi抗原后再进行凝集。若仍不凝集,则可能为粗糙型菌株或黏液型菌株。

方法学

沙门菌分离培养和鉴定是诊断伤寒沙门菌感染的金标准,也为抗生素的药物敏感性试验的基础,通过血清学凝集丰富诊断沙门菌伤寒血清型(菌体抗原O9+、O12+,鞭毛抗原Hd+)。由于感染患者临床标本培养阳性率低,故检测机体抗体的血清学试验有重要的协助诊断意义,常用的血清学试验有肥达试验(Widal test)。

该项目可用检验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