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医隆网!
首页 > 检验项目 > 病原 > 细菌 > 革兰阴性杆菌

克雷伯菌属(Klebsiclla)

本栏目由医隆网专家团队审核!

概述

克雷伯菌属包括主要有肺炎克雷伯氏菌(K.peneumoniae)、臭鼻克雷伯氏菌(K.ozaenae)和鼻硬结克雷伯氏菌(K.rhinoscleromatis)等。其中肺炎克雷伯氏菌对人致病性较强,是重要的条件致病菌和医源性感染菌之一。

该菌属为革兰阴性球杆菌,菌体呈卵圆形或球杆状,成对或成短链排列,可呈多形性,有时可见长丝体,无鞭毛,无芽胞,有较厚的荚膜,多数菌株有菌毛。培养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营养平板和血平板上生长的菌落较大,灰白色,呈粘稠状,光亮、相邻菌落易于相互融合,以接种环挑取时易拉成丝。在肠道鉴别培养基上形成乳糖发酵型的菌落,菌落颜色与大肠埃希菌相似,但色泽较淡,在液体培养基内生长呈均匀混浊、浓厚、可见菌膜,管底有粘性沉淀物。

参考范围

无菌部位培养阴性。

临床意义

致病性:肺炎克雷伯氏菌 1882年Friedlander首先从大叶性肺炎患者痰液中分离出,故也称为Friedlander杆菌,简称肺炎杆菌。该菌产生胞外毒性复合物(extracellular toxic complex, ETC),主要成分为荚膜多糖、脂多糖和少量蛋白质。有些菌株还可产生LT和ST肠毒素。发病时肺泡壁往往遭受破坏,常有脓肿形成,病肺的肺胸膜上常覆盖一层纤维蛋白性渗出物,因而易发生粘连。重症患者可有多叶肺受累。病程中可出现各种并发症,如肺脓肿和空洞形成、肺纤维性变、脑膜炎、心包炎等。

临床表现:常见的克雷伯菌感染表现为肺炎、支气管炎、泌尿道和手术伤口感染,有时引起严重的败血症、脑膜炎、腹膜炎等。目前克雷伯菌是除大肠埃希菌以外的医源性感染中最重要的条件致病菌。臭鼻克雷伯菌能引起慢性萎缩性鼻炎,有恶臭,亦可引起败血症、泌尿道感染和软组织感染等。鼻硬结克雷伯菌主要引起慢性肉芽肿病变,侵犯鼻咽部。

克雷伯菌性肺炎多见于40岁以上,嗜酒的男性患者,慢性支气管肺炎可能为其前驱病因。起病急骤,有胸痛、咳嗽、咳痰、寒战、发热,肺部体征不明显而紫绀、虚脱很突出,体征与症状不成比例的表现为本病早期常见的现象。痰呈脓性外观,典型者呈棕红色,系血与粘液的均一混合物,有些患者亦可大量咯血。胸片可见一叶或多叶呈致密阴影,约25%~50%有单个或多发的不规则透亮坏死区,叶间隙下坠,有时伴少量胸腔积液。病变中渗出液粘稠而重,致使叶间隙下坠。细菌具有荚膜,在肺泡内生长繁殖时,引起组织坏死、液化、形成单个或多发性脓肿,病变累及胸膜、心包时,可引起渗出性或脓性积液。病灶纤维组织增生活跃,易于机化;纤维素性胸腔积液可早期出现粘连。 

药物敏感性:该菌属对氨苄西林天然耐药,容易产生ESBLs而导致对所有β-内酰胺类药物(包括青霉素类、头孢类和氨曲南)均耐药,但对碳青霉烯类和头霉素类药物敏感,耐药性可以被克拉维酸所抑制。产ESBLs菌株感染可选用碳青霉烯类、头霉素类、β-内酰胺类/酶抑制剂复合制剂,或氨基糖苷类联合头霉素治疗。肺炎克雷伯菌可选用的抗生素包括氨基甙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丁胺卡那霉素;重症选用头孢菌素如头孢孟多、头孢西丁、头孢噻肟等;氟喹诺酮类抗生素亦有效,随着临床耐药株的增加,应密切监测耐药,按药敏结果选用。

影响因素

方法学

分离培养:根据疾病感染类型采集尿液、血液、脑脊液、脓液、分泌物等标本,直接或增菌后接种于血平板和麦康凯平板35℃分离培养。血液、胸腹水等无菌体液打入培养瓶后进行増菌培养;中段尿直接涂板进行培养;有菌部位包括痰、咽拭子等培养应选择血平板与中国蓝平板进行接种。特征是在普通营养平板和血平板上生长可形成典型的粘液性菌落,有拉丝现象;无动力,镜下细菌形态呈球杆状,有多形性。

该项目可用检验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