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医隆网!
首页 > 检验项目 > 病原 > 细菌 > 革兰阴性杆菌

布鲁菌属(Brucella)

本栏目由医隆网专家团队审核!

概述

布鲁氏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小球杆菌,无鞭毛、无芽孢,无荚膜(光滑型有微荚膜),菌体大小(0.5-0.7)μm×(0.6-1.5)μm,触酶、氧化酶阳性,绝对嗜氧菌,可还原硝酸盐,细胞内寄生。本菌生长营养要求较高,生长缓慢。布氏杆菌属有六种:马耳他布氏杆菌(羊型布氏杆菌)、流产布氏杆菌(牛型布氏杆菌)、猪布氏杆菌和狗布氏杆菌、林鼠布氏杆菌、绵羊布氏杆菌。其中引起人类疾病的有羊、牛、猪和狗布鲁菌。在我国流行的以羊布鲁菌为主,其次为牛布鲁菌。

参考范围

细菌培养阴性,凝集实验阴性。

临床意义

致病性:病菌自皮肤或粘膜侵入人体,随淋巴液达淋巴结,被吞噬细胞吞噬。如吞噬细胞未能将菌杀灭,则细菌在胞内生长繁殖,形成局部原发病灶。此阶段有人称为淋巴源性迁徙阶段,相当于潜伏期。细菌在吞噬细胞内大量繁殖导致吞噬细胞破裂,随之大量细菌进入淋巴液和血循环形成菌血症。

在血液里细菌又被血流中的吞噬细胞吞噬,并随血流带至全身,在肝、脾、淋巴结、骨髓等处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内繁殖,形成多发性病灶。当病灶内释放出来的细菌,超过了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时,则在细胞外血流中生长、繁殖,临床呈现明显的败血症。在机体各因素的作用下,有些遭破坏死亡,释放出内毒素及菌体其它成份,造成临床上不仅有菌血症、败血症,而且还有毒血症的表现。

因细菌、细菌代谢产物及内毒素不断进入血流,反复刺激使敏感性增高,发生变态反应性改变。致以单核细胞浸润为特征的变态反应性炎症,形成肉芽肿、纤维组织增生等慢性病变。近期的研究表明,Ⅰ,Ⅱ,Ⅲ,Ⅳ型变态反应在布鲁氏菌病的发病机理中可能都起一定作用。

临床表现:患布病后,首先出现的症状是发烧,体温可达38—40度,不同人发烧的热型差别较大。有的人体温并不太高,波动于37—38度之间,持续时间长,处于长期低热状态;有的人体温呈波浪状,即高热几天,体温降下来几天,又开始高,反复多次,所以布病又称浪状热。还有的体温忽高忽低,早晚变化大,病情凶险,呈弛张性发热等等。当前主要是长期低热者多。

另一个特点是患者多汗,尤其发病初期更为明显,晚上汗更多,汗质粘稠,多出现在头胸部等。

患者还经常出现骨关节疼痛、肿胀等。男患者易出现睾丸肿大(单例), 女患者可有月经不调, 流产, 白带过多等。发病初期不明显,体温逐渐下降时骨关节症状相继出现。疼痛或骨关节活动障碍的部位多见于大关节。如,腰、骶、髋、肩、肘、膝等关节。常易误诊为风湿病。

药物敏感性:一般首选利福平与多西环素联合使用,或四环素与利福平联用。

影响因素

可用于培养的标本类型广泛,在抗生素治疗前需保证采取足够量的标本。血液(血清)和相关的脑脊液标本可用于血清学试验。分子检测方法可以检测血液(血清或全血)、脑脊液和骨髓标本。若预期到标本会延迟送达实验室,则应将其置于冰箱中保存。为避免或降低实验室暴露,来自可疑患有布鲁菌病的标本应当做适当的标记,特别注明实验室需排除此病。

方法学

标本的检测方法包括细菌培养、血清学试验和分子检测。

标本分离:采集患者血液、骨髓、乳汁、尿液或淋巴、肝、脾组织进行培养,由于本菌生长缓慢,故培养时间应延长为7天。血清学诊断:通常用试管凝集法对布鲁菌病进行血清学诊断,也可用玻片凝集法做血清学诊断。分子检测:可采用自建的普通PCR和逆转录PCR直接检测标本中的布鲁菌,多个特异性靶基因已开始应用于PCR检测。

该项目可用检验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