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医隆网!
首页 > 检验项目 > 病原 > 细菌 > 革兰阴性杆菌

巴尔通体属(Bartonella)

本栏目由医隆网专家团队审核!

概述

巴尔通体(归录于变形菌纲、а亚纲)是一种细小球状、杆状或环状的多形性微生物,大小不一,球状菌直径0.2~0.7μm,杆状菌大小0.3~ 0.6μm×0.8~ 2μm,多数不能通过细菌滤器。革兰氏染色阴性,姬姆萨染色呈紫色或蓝色,Maechiavell 染色呈红色。大多数无鞭毛,仅杆菌样巴尔通体和克氏巴尔通有鞭毛。巴尔通体生化反应不活泼,营养要求十分苛刻。该菌具专性细胞内寄生,常用动物接种、鸡胚卵黄囊接种和细胞培养增殖,也可用加有5%兔血的脑心浸液(BHI)进行分离培养和增殖培养。巴尔通体包括26种及亚种,其中17种巴尔通体可引起人类疾病。

参考范围

细菌培养阴性,血清诊断阴性。

临床意义

致病性:巴尔通体杆菌传染入人体后在血液中繁殖,然后粘附于红细胞膜,使其脆性增加发生溶血。晚期侵入真皮血管,并产生增殖性病变,以致出现皮疹。

临床表现:巴尔通体杆菌可引发传染病为巴尔通体病,疾病程度不一,轻为急性发热,重可出现严重的临床表现,包括淋巴结病、不明原因发热,心内膜炎,感觉及运动神经病,眼部综合症、卡瑞恩病。巴尔通体侵入人体出现菌血症,可引起几乎所有器官系统包括心脏、肝脏、脾脏、骨骼、骨髓、淋巴、肌肉、软组织及中枢神经系统等严重并发症。潜伏期约3周或更长些,起病前常有前驱症状,如低热、骨关节及肌肉酸痛等,此后疾病可发展成本病的两种类型中的某一型。

奥罗亚热:为急性血液疾病阶段,进行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突然出现寒战、高热、大汗、极度乏力、脸色苍白,并有严重肌肉、关节疼痛和头痛,严重者可出现谵妄、昏迷及周围循环衰竭等表现。在此阶段极可成为该病死亡的主要原因,此型未经治疗的病死率常超过50%,多发生于起病后10天至4周内,经过抗菌药物治疗者,发热消退,血液中细菌减少乃至消灭,体力逐渐获得恢复,有些较轻病例也可自行恢复,但比较缓慢,常数月至半年。

秘鲁疣:本型为皮肤损害阶段,其特点是贫血后或无前驱症状,皮肤出现许多疣状皮疹,可呈粟粒状,结节状或大块腐肉状,其大小从2~10毫米至3~4厘米,上述三种疣状皮损可在同一患者身上见到,以四肢两侧及颜面部较多,其次为生殖器,头皮和口、咽部黏膜,疣状皮疹色泽各异,由红色至紫色,可持续存在1个月至2年,病原体可从病灶中检出。

药物敏感性:体外实验证实对巴尔通体敏感的药物包括氯霉素、大多数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磺胺类药物、氨基糖苷类及氟喹诺酮。

影响因素

多数用于巴尔通体分离的标本是血或组织。从血液分离巴尔通体比从组织分离更容易。汉氏巴尔通体很少分离自免疫功能正常患者,除非患者有心内膜炎。如果培养前需要储存标本,应将标本冷冻(至少-20℃)保存。应在抗生素使用前采集标本。从肿大淋巴结、皮损或各种脏器采集的组织标本,均质化后可进行培养,或者提取DNA进行PCR检测。虽然新鲜组织更适于PCR扩增,但也可使用石蜡包埋的组织。细针抽吸标本也可用于巴尔通体的检测,损伤小于活检。

方法学

采集患者血液标本接种于脑心浸液(BHI)培养基上,置于35℃、5%二氧化碳、90%湿度下培养四周,逐日观察细菌生长情况,菌落经1~3次传代后进行涂片染色镜检、PCR等鉴定。

血清学诊断:间接免疫荧光法(IFA)存在不同种属之间的交叉反应。IFA对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可以诊断现症患者,而且可以为人类或动物提示巴尔通体感染的潜在危险性。

该项目可用检验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