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目由医隆网专家团队审核!
弯曲菌属是一类呈逗点状或S形的革兰阴性杆菌,目前弯曲菌属共有18个种和亚种,对人类致病的主要有空肠弯曲杆菌、大肠弯曲菌及胎儿弯曲菌。
本属细菌大小为(0.2~0.8)μm×(0.5~5)μm,不易染色。菌体弯曲呈S状或海鸥展翅状等,一端或两端各有一根鞭毛,运动活泼,暗视野显微镜下呈“投标样”运动。本菌为微需氧菌,多氧或无氧环境均不生长。营养要求高,普通培养基不生长,选择培养基大多含有抗生素(主要为头孢哌酮),以抑制肠道正常菌群。常用培养基有含血的Skirrow培养基、头孢哌酮-万古霉素-两性霉素琼脂培养基等。
镜检阴性,细菌培养阴性,血清凝集试验阴性。
致病性:弯曲菌属具有黏附定居和入侵上皮细胞的能力,通过产生肠毒素、细胞毒素和内毒素等多种毒力因子致病,病变部位通常在空肠、回肠,也可蔓延到结肠。
空肠弯曲菌的内毒素能侵袭小肠和大肠粘膜引起急性肠炎,亦可引起腹泻的暴发流行或集体食物中毒。其致病因素包括粘附、侵袭、产生毒素和分子模拟机制等四个方面,通过分子模拟机制可以引起最严重的并发症-格林巴利综合征。空肠弯曲茵可以通过产生细胞紧张性肠毒素、细胞毒素和细胞致死性膨胀毒素而致病。
临床表现:本病潜伏期为3~5天,主要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大便呈水样、粘液状或粘血便以至血样便。轻型病例的临床表现与病毒性胃肠炎相似,重症病例的临床表现可似菌痢或溃疡性结肠炎,少数病例可出现中毒性巨结肠、假膜性结肠炎、下消化道出血、肠系膜淋巴结炎、阑尾炎、脑膜炎、肺炎、败血症、胆囊炎、尿路感染或结节红斑。携带HLA-B27组织相容性抗原者,可发生反应性关节炎。
空肠弯曲菌空肠亚种是弯曲菌属中最重要也是最常见的致病菌(占弯曲菌腹泻的80%-90%),腹泻是空肠弯曲菌感染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先为水样便,每天3-20次,以后转为黏液脓血样便,甚至黑色便。除腹泻外,大多数患者有发热、腹痛、恶心和不适等症状。临床症状可在一周内消退,但多达20%的患者,其症状可持续1-3周,恢复期的患者还可带菌2周到1月。
胎儿弯曲菌主要引起肠外感染,其中胎儿亚种为主要人类致病菌,可致人类菌血症、心内膜炎、血栓性静脉炎、活动性关节炎、脑膜炎、腹膜炎等。
药物敏感性:体外实验显示,绝大多数弯曲菌对头孢菌素和青霉素耐药,环丙沙星治疗弯曲菌感染非常有效,但近年来也出现了不少耐药菌株。
空肠弯曲菌和大肠弯曲菌能产生β-内酰胺酶,对阿莫西林、氨苄西林和替卡西林等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耐药;对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氯霉素、四环素等药物敏感。空肠弯曲菌通常对红霉素敏感,其耐药率小于5%,80%以上的大肠弯曲菌对红霉素耐药。胎儿弯曲菌引起的全身感染可用红霉素、氨苄西林、氨基糖苷类和氯霉素治疗。
粪便标本时胃肠道感染患者分离弯曲菌的首选标本,肛拭子也可用于分离培养。对于住院患者,“三天”原则(拒绝接受入院72h以后采集的排泄物标本)是作为常规培养的标准。常规培养时单份粪便标本对分离常见的肠道致病菌具有高度的敏感度,但是双份标本送检结果超过2h将影响分离培养的结果。如预计粪便标本运至实验室时间超过2h或转送肛拭子时应用转运培养基。如果不能及时进行标本处理,接种于Cary-Blari培养基的标本应该在4℃下保存。添加羊血的Cary-Blari培养基可延长粪便标本的存放时间,提高空肠弯曲菌的分离率。
已从血液标本中分离到弯曲菌。BACTEC系统(需氧瓶)和SeptiChek系统均适于常见弯曲菌培养。BacT/Alert系统也适用于胎儿弯曲菌的培养。其他方法可能不太敏感。
粪便涂片直接检查:经革兰染色或瑞氏染色,在显微镜下可见纤细的S形,螺旋形,逗点或海鸥展翅形杆菌,也可采用粪便悬滴,暗视野显微镜观察细菌的动力。
粪便培养:将粪便接种于选择性培养基上,在42℃微氧环境下培养可获得病原菌。
血清学检查:应采用血清作凝集实验,检查O,H和K抗体。
微信扫一扫
关注医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