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医隆网!
首页 > 检验项目 > 病原 > 细菌 > 弯曲菌和螺杆菌

螺杆菌属(Helicobacter)

本栏目由医隆网专家团队审核!

概述

螺杆菌属是一类微需氧的革兰阴性螺形杆菌。其中与人关系最密切的是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大小为0.5~1μm×(2.5~4μm),运动活泼,菌体一端或两端可伸出2~6条带鞘的鞭毛。本菌为微需氧菌,多氧或无氧环境均不生长。临床标本中分离的野生株在培养时均需要补充适当的CO2,同时培养环境中必须保持95%以上的湿度。许多固体培养基都能用于幽门螺杆菌的分离培养,例如,哥伦比亚血平板、脑心浸液平板、M-H平板等。生长较为缓慢,通常需要3-5天甚至更长时间。

参考范围

细菌培养阴性,血清诊断阴性,粪便幽门螺杆菌抗原阴性,尿素呼气试验阴性。

临床意义

致病性:幽门螺杆菌的致病因素包括毒力因子、感染后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宿主胃环境等因素。前者包括细菌动力(鞭毛)、尿素酶和黏附素、细胞空泡毒素(VacA)以及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担保等因子。

幽门螺杆菌确切的致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以下机制有关:特殊的螺旋状和端鞭毛运动方式有助于幽门螺杆菌穿过胃黏膜表面的黏液层与胃黏膜上皮细胞接触;幽门螺杆菌具有高活性的胞外酶分解尿素,形成“氨云”和CO2,改变局部pH;利于该菌定植于胃黏膜下层;氨的产生使黏膜层离子发生变化,最后导致黏膜中的氨离子反向扩散,刺激胃泌素产生,损伤胃黏膜。

临床表现: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症状主要是反酸、烧心以及胃痛、口臭。幽门螺旋杆菌能够引起慢性胃炎。主要临床表现有上腹部不适、隐痛,有时发生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病程较缓慢,容易反复发作。

幽门螺杆菌感染后产生多种致病因子,引起胃黏膜损害,临床表现呈现多样性,出现反酸、嗳气、饱胀感等等。

药物敏感性:幽门螺杆菌对多粘菌素、三甲氧苄氨嘧啶、磺胺、万古霉素和萘啶酸天然耐药。在体外实验中,幽门螺杆菌对许多抗生素都很敏感,但体内药效并不满意。临床上治疗幽门螺杆菌的药物有阿莫西林、甲硝唑、克拉霉素、四环素、呋喃唑酮等,具体治疗方案采用铋剂加两种抗生素,对溃疡患者可应用质子泵抑制剂加一种抗生素或受H2受体拮抗剂加两种抗生素。

影响因素

用于直接诊断幽门螺杆菌的胃活检样本,常规应采用食管-胃-十二指肠镜获取胃窦与胃体的样本。胃活检样本如短期内(不超过2h)转运,置于无菌生理盐水即可。如果想保持该菌存活以用于培养,最好使用转运培养基。如果活检样本的幽门螺杆菌培养在24h不能操作,推荐奖样本贮藏于4℃条件下,置转运培养基过夜,次日室温条件转运。活检样本如需长期保存,应冷冻于-70℃下,10%甘油培养基中保存。

不推荐常规培养粪便样本。粪便样本可用于幽门螺杆菌便抗原试验(SAT),样本采集后立即进行检测或保存在-20℃下。避免样本反复冻融。血清学试验需要采集血液样本。血培养样本采集应使用商品化需氧与厌氧血培养瓶。新鲜尿液样本用于抗原检测试验,尿液样本不可冷冻,因为生成的蛋白沉淀可能干扰试验检测。

方法学

分离培养:将标本接种于含5%羊血的布氏平板或加入7%马血的脑心浸液作为非选择培养基,在微需氧环境下孵育3-5天。

血清学检测:用ELISA法直接检测幽门螺杆菌的菌体抗原或血清中的抗体。

粪便检测:可检测粪便幽门螺杆菌抗原。

尿素呼气试验:幽门螺杆菌具有较强的内源性尿素酶,能分解胃内及核素标记的尿素,产生CO2和NH3,CO2被吸收后经肺呼出,因此只需分析呼气中的14C或13C即可诊断Hp的存在。灵敏度极高,可定量,患者无创伤无痛苦,方法简单快速。敏感性95%,特异性95%--100%。

该项目可用检验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