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目由医隆网专家团队审核!
梭杆菌是临床常见的革兰阴性无芽胞厌氧杆菌。其形态细长,两端尖细如梭。目前发现16种梭杆菌,常见的有具核梭杆菌、坏死梭杆菌、微生子梭杆菌、死亡梭杆菌、舟型梭杆菌、拉氏梭杆菌、可变梭杆菌和溃疡梭杆菌。其代表菌种是具核梭杆菌,严格的专性厌氧菌,革兰染色阴性,菌体呈梭状,两端尖细,大小为(5~10)μm×1μm,常见到游离者为椭圆体,有时菌体中有革兰阳性颗粒存在。无芽胞,无鞭毛,营养要求较高。在血平板上生长良好,经48小时培养后,菌落直径1~2mm,不规则圆形,略凸起,灰色,发光,透明。生化反应不活泼,多数菌株不发酵任何糖类,少数菌株对葡萄糖、果糖可出现弱发酵反应。吲哚和DNA酶试验阳性,触酶阳性,不还原硝酸盐,在20%胆汁中不生长,脂酶试验阴性,主要代谢产物是丁酸。
革兰染色镜检阴性;梭杆菌属培养阴性。
致病性:坏死梭杆菌一般通过损伤的皮肤和粘膜感染,可引起绵羊、山羊、牛和鹿的腐蹄病,犊牛白喉、猪坏死性肠炎和鼻炎、鸡伪白喉;人的咽部化脓、齿龈化脓、腹膜炎、产道感染等,偶见阑尾炎、膀胱炎。核梭杆菌又称梭形梭杆菌,菌落呈甲型溶血。
临床表现:梭杆菌属主要引起口腔、上消化道、肠道及泌尿生殖道等系统的感染。临床研究梭杆菌属主要与结直肠癌有关。很少出现在人体肠道的梭杆菌在结肠癌细胞中异常活跃,肠癌越严重,梭杆菌就越活跃。提示肠道微生物改变与肠道炎症 、癌症可能有直接联系。核梭杆菌存在于人的口腔,偶见于泌尿生殖道。可引起人的口腔感染、肺脓肿或胸膜肺部感染,与奋森氏密螺旋体共同致奋森氏咽峡炎,也可引起牛的肝脓肿等。
药物敏感性:梭菌属对青霉素、利福平、多粘菌素E、卡那霉素与新霉素敏感,但对万古霉素耐药。
梭杆菌属正常寄生于人或动物的口腔、上消化道、肠道及泌尿生殖道和土壤中,以口腔牙垢中最为多见。是口腔感染、肺脓肿及胸腔等感染的常见病原菌。也可从肠道感染、尿路感染、手术感染灶以及血液等多种临床标本中分离到。临床感染中以具核梭杆菌最常见。坏死梭杆菌毒性强,可在儿童或年轻人中引起严重感染,是年轻人扁桃体周围脓肿最常分离到的厌氧菌。拉氏梭杆菌可见于动物咬伤感染。
适于分离厌氧菌的标本包括无菌采集的血液、组织活检标本、抽吸液(脑脊液、关节液和脓液)、牙根窝渗出液和牙菌斑。采集的标本必须在厌氧条件下立刻送检实验室进行处理。如果临床标本含有苛氧微生物,则应在24h送至临床实验室。组织标本最好使用特殊的厌氧转运小瓶或在生成了厌氧环境的防气体渗漏的密闭袋转运。对于较长时间的储存,比如2~3天的成旧培养物可用含消毒的20%脱脂牛奶的小瓶在-70℃保存。
采集血液、脓汁及分泌物等标本。涂片做革兰染色显微镜检查,观察其典型的形态特征,菌体细长,两端尖,有时呈长丝状。
分离培养选用非选择性厌氧血平板和选择性的FS培养基。在血平板上生长良好,经48小时培养后,菌落直径1~2mm,不规则圆形,略凸起,灰色,发光,透明。
微信扫一扫
关注医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