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医隆网!
首页 > 检验项目 > 病原 > 真菌 > 浅部感染真菌

表皮癣菌属(Epidermophyton)

本栏目由医隆网专家团队审核!

概述

表皮癣菌属只有絮状表皮癣菌(Epidermophyton floccosum)对人致病,在沙氏培养基上室温或28℃生长缓慢,质地膜状变为毡状到粉状,菌落最初呈蜡状,继而呈粉末状,由白色变成黄绿色。陈旧性培养可见白色多形性的菌丝丛,传代后容易发现绒毛状变异,冰箱保存不易存活。镜下结构大分生孢子丰富,杵状,顶端钝圆,壁薄,光滑、孤立或成群,形成在菌丝侧壁或顶端,2~3个一组,无小分生孢子,在成熟菌落中形成大量厚壁孢子。絮状表皮癣菌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发病率较高,城市高于农村,夏季发病者多。

表皮癣菌发病率高和足部解剖特点有关,汗腺丰富,出汗多,无皮脂腺,皮肤表面偏碱性,有利于真菌生长,而角质层较厚为真菌生长提供了丰富的营养。表皮癣菌病主要通过间接接触传染。

参考范围

显微镜检(乳粉苯胺蓝和乳酚棉蓝等)阴性;真菌培养阴性;PCR检测表皮癣菌属DNA阴性。

临床意义

致病性:表皮癣菌亲角质蛋白,侵犯人皮肤、指甲,引起感染。

临床表现:主要引起体、股癣及手、足癣,趾甲癣常见。

药物敏感性:表皮癣菌对外用的抗真菌剂敏感性较好,如咪唑类(克霉唑,益康唑、酮康唑、伊曲康唑和氟康唑等)、环吡酮胺、萘替芬或特比萘芬。

影响因素

采集的标本为患者的皮屑、甲屑、病发、脓痂等,采集的标本应放于清洁袋内。加入10%的氢氧化钾溶液进行检验,增加真菌孢子的折光性,便于镜检。添加诸如钙荧光增白剂等可以显著提高准确度。

方法学

直接镜检是确定病原菌的快速方法,但阴性也不能排除癣的诊断;沙堡弱真菌培养和鉴定是确诊方法,如经三星期培养无菌落生长,可报告培养阴性;PCR等核酸检测方法灵敏度较高。

该项目可用检验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