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目由医隆网专家团队审核!
申克氏孢子丝菌是一种常见的双相型真菌,即在人体内为酵母型,在人体外呈菌丝型,通常存在于土壤,以分解泥炭藓的植物残骸为生。申克氏孢子丝菌在摄氏25度培养下呈菌丝状,表面有皱纹,颜色则从一开始的白色转成深棕色;在37度培养则呈灰棕色、雪茄形的单细胞酵母菌状。涂片革兰染色可见在中性粒细胞或大单核细胞内有革兰阳性的卵圆形小体,在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室温培养2~3天即可生长。
直接镜检阴性;分离培养真菌阴性。
致病性:申克氏孢子丝菌会造成孢子丝菌病,其感染为病原菌先在伤口形成称为疖瘤的硬块,并进一步发展成淋巴结瘤,在皮肤表面造成坏死;如不治疗则将从淋巴管扩散,甚至侵入肺部;孢子丝菌症的患者因大规模的溃伤,有时会被误诊为坏疽性脓皮症(Pyoderma gangrenosum)。
临床表现:表现多样,可分为固定型孢子丝菌病、淋巴管型孢子丝菌病、播散型孢子丝菌病以及非皮肤孢子丝菌病。申克氏孢子丝菌吸入可引起肺孢子丝菌病;皮肤淋巴管型较常见,在侵入处发生一个坚韧、无痛皮下结节,呈淡红色,结节增大,软化,色变淡紫、绀紫,以后破溃,流出少量黏性脓液,愈后可形成瘢痕;局限性皮肤型常局限于原发部位,呈丘疹、脓疱、结节、脓肿、溃疡、肉芽肿、疣状斑块以及痤疮样或酒渣鼻样、脓皮病或坏疽型等多种形态的损害;播散型可引起各脏器感染。
耐药性:碘化钾为首选敏感药物,其他包括氟康唑、伊曲康唑、两性霉素和特比萘芬均有较好敏感性。
申克氏孢子丝菌耐热性低。自皮肤损害黑点及未破溃的结节中采集脓液或血液提高检测率;很难直接从创口找到酵母菌状的申克氏孢子丝菌。
直接检查难以辨认;沙氏琼脂培养基中,37℃和25℃菌落形态相同,但部分固定型孢子丝菌皮损中的菌株在37℃时不能生长,最好分别放于2个温箱中加以培养。当培养基加入青霉素时,可以刺激孢子丝菌的生长。
微信扫一扫
关注医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