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医隆网!
首页 > 检验项目 > 病原 > 真菌 > 深部感染真菌

荚膜组织胞浆菌(Histoplasmosis capsulati)

本栏目由医隆网专家团队审核!

概述

荚膜组织胞浆菌是一种双相真菌,在环境中及低于35℃的条件下培养形成菌丝相,在组织内及高于35℃的条件下培养形成酵母相。菌丝相可形成两种类型的分生孢子,大分生孢子的壁厚,表面有特征性的结节状凸起;小分生孢子壁光滑,具有感染性。

引起人类感染的荚膜组织胞浆菌主要有2个变种,荚膜组织胞浆菌荚膜变种(Histoplasma capsulatum var. capsulatum)和杜波变种(Histoplasma capsulatum var. duboisii),均为吸入蝙蝠等粪便污染的尘土而引起,在流行地区土壤及空气中都可分离出,动物如马、狗、猫和鼠等皆可感染。

参考范围

显微镜镜检阴性;真菌离培养阴性;血清学方法检测抗原阴性;PCR方法检测荚膜组织胞浆菌DNA阴性。

临床意义

致病性:吸入小分生孢子是人类感染荚膜组织胞浆菌最常见的方式,组织胞浆菌病不具有传染性,但有通过器官移植由供者传播给受者的报道。

临床表现:组织胞浆菌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可以由短暂的肺部感染未经治疗转变为慢性肺部感染,也可以转变为更为广泛的播散性组织胞浆菌病,多见于婴幼儿、AIDS患者和实体器官移植患者,表现为发热、消瘦,呈渐进性,约50%的患者胸片可见弥漫性间质性浸润,10%~20%的患者表现为脑膜炎和灶状脑损害。

药物敏感性:组织胞浆菌对两性霉素B、酮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唑敏感。

影响因素

多次采集标本,60%~85%慢性肺部组织胞浆菌病患者的痰液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分离到荚膜组织胞浆菌;播散性感染患者可采集血液、尿液、淋巴结和骨髓样本进行培养,骨髓培养的阳性率大于75%。多次对较大量的脑脊液标本培养可获得较好的结果。直接镜检可取痰或血离心后的白细胞层及活检胸骨穿刺材料等用于涂片。

方法学

直接镜检:吉姆萨和瑞氏染色可用于检测血液或骨髓涂片中荚膜组织胞浆菌酵母细胞,观察椭圆形的芽生酵母可初步诊断;抗原检测:取患者痰液作免疫荧光法染色后镜检,可快速检测其抗原,但特异性差,仅作初筛试验;分离培养可将标本接种于含抗生素(如氯霉素或庆大霉素防止细菌污染,含放线菌酮可以抑制腐生真菌的生长)的沙氏培养基上,25℃培养,生长缓慢,有时需4~6周才开始生长,逐渐形成白色至棕色绒毛状菌落,可以很容易地培养成菌丝相。在37℃营养丰富的培养基如脑心浸液(BHI)琼脂或含血的脑心浸液(BHIB)琼脂上可转化为酵母相;PCR技术检测标本中荚膜组织胞浆菌DNA进行快速诊断。

该项目可用检验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