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医隆网!
首页 > 检验项目 > 病原 > 真菌 > 深部感染真菌

青霉菌(Penicillium)

本栏目由医隆网专家团队审核!

概述

青霉菌属于丛梗孢科。菌丝体由多数具有横隔的菌丝所组成,通常以产生分生孢子进行繁殖,产生孢子时,菌丝体顶端产生多细胞的分生孢子梗,形成扫帚状。青霉菌的种类很多,其中的马尔尼菲篮状菌(Talaromyces marneffei)以前称马尔尼菲靑霉(Penicillium marneffei),是唯一双相型的机会致病菌,引起的马尔尼菲青霉病是一种广泛性、播散性感染,常累及肺、肝、皮肤、淋巴结扥多种组织和器官,多见于免疫缺陷或免疫功能低下者,对着HIV/AIDS感染者的增多。

青霉菌培养菌落在25℃ SDA培养基上生长速度快、白色绒毛状带有淡黄绿色分生孢子头,成熟后菌落变为浅灰褐色到棕色,并产生可扩散的棕红色色素,尤其在培养基背面更清晰。镜下可见有隔菌丝,分生孢子梗光滑、帚状枝分散,双轮生,稍不对称,瓶梗顶端变窄,分生孢子球形,呈链状排列。37℃脑心浸液琼脂培养可见粗糙到光滑、黄褐色菌落,酵母样细胞在镜下的形态为球形到椭圆形。马尔尼菲篮状菌具有双相型,在37℃可从菌丝相转化为酵母相,而在25℃可从酵母相转为菌丝相。

参考范围

显微镜镜检青霉菌阴性;真菌培养青霉菌阴性;血清学方法检测青霉菌抗原(抗体)阴性;PCR方法检测青霉菌DNA阴性。

临床意义

致病性:青霉菌多侵犯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主要是侵犯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以肺及肝最为严重,在营养丰富的深部组织器官生长繁殖,造成致命受伤。马尔尼菲篮状菌分生孢子可引起感染,在吞噬细胞内繁殖,导致肉芽肿的形成。本菌主要寄生于细胞内,靠细胞免疫清除,AIDS患者因细胞免疫缺陷好发本病。

临床表现:由于病原主要由呼吸道入侵,因此原发症状主要在肺,临床表现似肺结核;播散型起病急剧,突发高热及各系统感染的临床表现,发生于HIV/AIDS患者表现为体重减轻、淋巴结肿大和皮肤损伤。皮肤损害(坏死性丘疹)是播散型马尔尼菲青霉病的临床特征。

药物敏感性:靑霉菌对两性霉素B、伏立康唑和伊曲康唑的敏感性较好;马尔尼菲篮状菌对于伊曲康唑、酮康唑、氟胞嘧啶、伏立康唑和棘白霉素类均较为敏感,对两性霉素B敏感度不高,对氟康唑敏感度最低;米卡芬净与伊曲康唑和两性霉素B有协同抗青霉菌作用,但与氟康唑无协同作用。

影响因素

分离培养过程较慢,且需要侵入性操作来采集临床标本。分离培养的标本类型中骨髓的灵敏度为100%,其次为皮肤90%,血培养75%。

方法学

采用直接镜检细胞内酵母相细胞,呈卵形到椭圆形,中间有明显的横隔;分离培养与鉴定青霉菌;血清学试验可检测抗体、抗原;PCR技术检测马尔尼菲篮状菌DNA。

该项目可用检验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