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目由医隆网专家团队审核!
新型隐球菌是隐球菌属的一个种,其形态在病变组织内呈圆形或卵圆形,外周围绕着一层宽厚的多糖荚膜,为主要的毒力因子。新型隐球菌以芽生方式进行繁殖,呈单芽或多芽。根据荚膜多糖抗原特异性的差异可分为A、B、C、D和AD五种血清型,用葡萄糖蛋白胨琼脂37℃培养,新型隐球菌新型变种在几天内可形成光滑的褐色菌落,新型隐球菌盖特变种生长较为缓慢,而非致病性的隐球菌菌种生长不良或几乎不生长。
墨汁染色镜检阴性;真菌培养阴性;血清学方法检测抗体阴性;PCR方法检测隐球菌DNA阴性。
致病性:新型隐球菌是机会致病菌,其荚膜多糖是重要的致病物质,其他包括荚膜甘露糖蛋白、黑色素和甘露醇等其他毒力因子,具有抑制免疫和抑制吞噬作用,限制氮氧化物的产生和干扰抗原的呈递加工。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变化多样,以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最常见,起病缓慢,常有头痛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表现,发展可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及颅神经受累的表现;病情恶化,病变累及脑实质,可出现淡漠、意识障碍、抽搐或偏瘫。艾滋病患者继发中枢神经系统新型隐球菌病病程呈进行性发展。其他包括新型隐球菌的肺部、皮肤、骨骼感染及全身性新型隐球菌病。
药物敏感性:新型隐球菌对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酮康唑、伊曲康唑均敏感,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病必要时可鞘内注射。
分离培养时,致病性隐球菌可在25℃和37℃的沙氏培养基上生长,而非病原性隐球菌在37℃时不生长;直接涂片墨汁镜检时,菌液浓度与染液比例要适当;采用墨汁法要避免将高度电解物质(如酸类)与其接触,因它能使墨汁中胶体聚集,产生堆积沉淀现象,影响观察效果;用载玻片与盖玻片之间存有液体的湿片观察标本时,应防止液体外溢,必要时用蜡或凡士林封严四周;载玻片与盖玻片之间不应产生气泡,否则影响观察结果。隐球菌传代培养后,失去荚膜。
离心沉淀后的脑脊液等标本加墨汁做负染色镜检,见到圆形或卵圆形的有折光性的菌体,外周有一圈透明的肥厚荚膜即可确诊。SDA培养基上分离培养,室温或37℃培养2~5天后形成乳白色、不规则的酵母型菌落,表面有腊样光泽。继续培养则菌落增厚,颜色由乳白、奶油色转变为橘黄色;镜检可见圆形或卵圆形菌体,无假菌丝。乳胶凝集试验检查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的新型隐球菌荚膜多糖体抗原,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PCR方法检测新型隐球菌核酸有很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以区别变种,可用于感染早期的诊断,不受治疗的影响。
微信扫一扫
关注医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