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目由医隆网专家团队审核!
埃博拉病毒培养阴性;抗埃博拉病毒抗体IgM、IgG阴性;PCR检测埃博拉病毒RNA阴性。
病原特性:埃博拉病毒属丝状病毒科,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病毒有脂质包膜,包膜有病毒糖蛋白组成。埃博拉病毒可分为扎伊尔型、苏丹型、塔伊森林型、莱斯顿型和本迪布焦型。不同亚型病毒基因组核苷酸构成差异较大,但同一亚型的病毒基因组相对稳定。
致病性:埃博拉病毒可侵染多种细胞,以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为主,并在其中复制。单核-巨噬细胞释放TNF-a等炎症介质及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是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皮疹、广泛性出血和低血容量性休克的主要原因。细胞因子和其他炎性介质的急剧释放引起血管渗漏到T细胞凋亡等后果。
临床表现:埃博拉出血热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发热并快速进展至高热,伴乏力、头痛、肌痛、咽痛等;并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皮疹等,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包括皮肤粘膜出血、呕血、咯血、便血、血尿等;血浆渗出及面部浮肿,血容量减少,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严重者可出现意识障碍、休克及多脏器受累,多在发病后2周内死于出血、多脏器功能障碍等。
药物敏感性:尚无任何常规的或已经通过审批的抗病毒药物可有效用于抗埃博拉病毒治疗。
埃博拉病毒被划为一级病原,应在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BSL4)内操作。用于病毒分离、抗原检测和RT-PCR检测的样本应在发病的急性发热期采集,并在干冰或液氮中保存。埃博拉病毒很容易从尸检的脾、淋巴结、肝、肾样本中分离到,但很少从脑或其他中枢神经系统分离到。
发病第1周取血和血液标本接种于豚鼠或Vero细胞用于分离埃博拉病毒;免疫学检查血清特异性IgM、IgG抗体; PCR检测病毒核酸。
微信扫一扫
关注医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