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目由医隆网专家团队审核!
斑疹伤寒立克次体或称莫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mooseri)是地方性斑疹伤寒(endemic typhus)或称鼠型斑疹伤寒(murine typhus)的病原体。
斑疹伤寒立克次体的形态与染色性、菌体结构、抗原结构、培养特性和抵抗力均与普氏立克次体相似,但斑疹伤寒立克次体可分布于感染细胞内外且链状排列少见。不同点:形态上多形性不明显,多为短丝状;两者有相同的耐热可溶性抗原而有交叉反应,而具有不同的不耐热型颗粒抗原,可用补体结合试验或立克次体凝聚试验区别;接种雄性豚鼠可引起阴囊及睾丸明显肿胀;对豚鼠、大鼠和小鼠均有明显的致病性,莫氏立克次体接种能使其感染并有致死性,亦可用于分离及保存病原体或传代。
莫氏立克次体培养阴性;外-斐反应变形杆菌OX19凝集阴性。
致病性:斑疹伤寒立克次体的致病物质和致病机制与普氏立克次体相似。
临床表现:潜伏期为1~2周,临床表现与流行性斑疹伤寒相似,但症状轻,病程短。
①发热:大多起病急骤,为稽留热或弛张热,体温一般为39℃左右,持续9~14天,最短4天,最长25天,伴全身酸痛、显著头痛、结膜充血等。
②皮疹:50%~80%患者有皮疹,出现时间及特点与流行性斑疹伤寒相似,皮疹数量少,且出血性皮疹少见,但足底及手掌有时可见。
③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大多表现为头痛、头晕、失眠等轻度神经系统症状、听力减退、失眠、烦躁不安,脑膜刺激征、谵妄、昏迷、大小便失禁等少见。
④其他:大多有恶心、呕吐、便秘、腹痛等,约50%患者伴脾脏轻度肿大,肝大者较少。其他脏器很少受累,并发张少见,以支气管炎最多见。
药物敏感性:莫氏立克次体的敏感药物如四环素类的多西环素、四环素等;近年来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包括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和氧氟沙星培氟沙星等对立克次体有效。
立克次体实验室感染的风险性极大,许多立克次体实验室易发生实验室生物安全问题,因此必须有严格的防护措施和隔离消毒制度,操作者必须带手套,工作人员应接种疫苗以及必要的药物预防。
一般在发病急性期、尚未用抗生素之前采血标本,以提高阳性分离率。血清学试验需采集急性期与恢复期双份血清,以观察抗体滴度是否增长。
血清学试验:常用特异性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测定患者血清中抗体,常用外-斐氏反应,但不能与普氏立克次体感染相区别。可应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及微量免疫酶试验检测抗体(IgM)用于早期诊断。
分离培养与鉴定:将患者标本接种于雄性豚鼠腹腔,若有斑疹伤寒立克次体感染,豚鼠可出现发热,同时伴有明显的阴囊红肿和鞘膜反应(Neill-Mooser reaction),鞘膜渗出液涂片可见肿胀的细胞质内有大量的病原体。
微信扫一扫
关注医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