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医隆网!
首页 > 检验项目 > 病原 > 立克次体等专性细胞内细菌 > 巴尔通体属

汉塞巴通体(B.henselae)

本栏目由医隆网专家团队审核!

概述

巴通体属于巴通体科巴通体属,有22个种和亚种,其中3个是导致人类疾病的重要种群,即杆状巴通体(导致奥罗亚热和秘鲁疣)、汉塞巴通体(导致猫抓病)和五日热巴通体(导致战壕热)。

巴通体是一种细小球状、杆状或环状的多形性微生物,大小不一,球状菌直径0.2~0.7µm,杆状菌大小(0.3~0.6)µm ×(0.8~2.0)µm,多数不能通过细菌滤器。革兰染色阴性,吉姆萨染色呈紫色或蓝色,Maechiavella染色呈红色。大多数无鞭毛。巴通体生化反应不活泼,营养要求十分苛刻。

汉塞巴通体形态多样,主要为杆状,大小为1.0µm ×0.5µm左右。革兰染色阴性,Giemsa法染色呈紫蓝色,镀银染色呈棕黄色。从新鲜标本分离出来的有菌毛,经传代后可丧失。可在非细胞培养基中生长繁殖。

汉塞巴通体在全世界都有发现。仅少数病例无动物接触史,大多数患者有与猫接触史,有被猫抓伤、咬伤或舔过的历史,有部分病人是因接触小猫而发病。

参考范围

汉塞巴通体培养阴性;PCR法检测巴通体DNA阴性。

临床意义

致病性:病原体从伤口进入,潜伏期14天左右,局部皮肤出现脓疱,淋巴结肿大,发热、厌食、肌痛和脾肿大等临床综合征,常合并结膜炎伴耳前淋巴结肿大,称为帕里诺(Parinaud)眼淋巴结综合征,为猫抓病的主要特征之一。汉塞巴通体还可引起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患杆菌性血管瘤-杆菌性紫癜(BAP),其主要表现为皮肤损害和内脏小血管壁增生。杆菌性血管瘤可发生在任何内脏组织;而杆菌性紫癜则多发生在肝和脾。

临床表现:

免疫功能正常的个体感染此种细菌后导致“猫抓病”,其临床表现是被猫抓伤3~5d内局部皮肤出现丘疹,1~2周内发展为局部淋巴结引流区域的皮下淋巴结病。早期症状包括发热、不适感、肌痛及厌食。虽然大部分病例累及四肢的淋巴结,但是25%的病例累及颈部淋巴结。大约5%~13%的患者临床表现特殊且较严重。

①巨大脓肿形成:如果感染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则细菌在体内生长繁殖,局部淋巴引流部位及其周围组织出现巨大脓肿。患者表现为一个进行性衰竭的病理过程,而诊断性实验结果均为阴性,只有到疾病恢复期发现间接免疫荧光抗体(IgG)实验阳性时,临床医生才能做出诊断。

②骨损害:骨损害是本病一个罕见表现,并不具有特异性改变;其最初的临床表现、放射学和病理学特点很像组织细胞增多症,随后血清学出现阳性的巴通体属细菌抗体滴度才能确诊。

③突发的视觉丧失:这是本病另一罕见表现,原因是双侧视网膜多发小动脉阻塞及轻度视网膜炎、视网膜混浊。猫抓病末期可表现为更严重的神经性视网膜炎、视网膜白斑综合症和局部脉络膜炎。

免疫缺陷个体(主要指HIV感染者)感染后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杆菌血管瘤病、杆菌紫癜性肝炎、败血症或心内膜炎等。

药物敏感性:汉塞巴通体临床治疗应用环丙沙星、红霉素和利福平等。体外药物敏感试验发现汉塞巴通体对许多抗生素有较高敏感性,包括青霉素、头孢菌素、氨基糖甙类、四环素、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复方新诺明和利福平。临床应用利福平、环丙氟哌酸、庆大霉素、复方新诺明、克拉霉素、阿奇霉素治疗有效。体外抗生素敏感性常与临床结果不符,利福平、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和TMP-SMZ似乎有临床效果,但每种均有失败的报告。

影响因素

病原体分离培养和PCR法检测所需的理想材料均为受累淋巴结或病变组织,均要通过侵袭创伤方式才能取材,限制了临床使用。

方法学

病原体分离与鉴定:可采用羊血琼脂或巧克力色琼脂等培养基,或采用原代细胞或传代细胞,对新鲜组织标本进行分离鉴定。

②血清学试验:可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法(IFA)或酶免疫分析法(EIA)检测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

③分子生物学检测:可用PCR法检测巴通体DNA。

该项目可用检验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