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医隆网!
首页 > 检验项目 > 病原 > 立克次体等专性细胞内细菌 > 嗜吞噬细胞无形体

嗜吞噬细胞无形体(A. phagocytophilum)

本栏目由医隆网专家团队审核!

概述

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曾称人粒细胞埃立克体(human granulocytic ehrlichiae,HE),原为埃立克体属,现归类于无形体属,是无形体属中对人致病的主要病原体,可引起人粒细胞无形体病。

病原特性:嗜吞噬细胞无形体为革兰染色阴性专性细胞内寄生菌;菌体呈球形、卵圆形、梭标形等多形性,菌体平均长度0.2~1.0µm。无形体感染中性粒细胞后,以膜包裹的包涵体形式生存和繁殖,用Giemsa法染色,其包涵体在胞质内被染成紫色,在光学显微镜下呈桑葚状,每个包涵体含有数个到数十个菌体,多见于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感染早期的血涂片中。

参考范围

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培养阴性;涂片未见桑葚状包涵体;PCR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特异性核酸阴性。

临床意义

致病性:嗜吞噬细胞无形体通过蜱叮咬进入体内,并经微血管或淋巴管进入有关的脏器。无形体结构上无菌毛和荚膜,缺乏脂多糖和肽聚糖,因此推测无形体进入粒细胞主要通过受体介导的内吞途径。无形体感染粒细胞后可导致细胞功能明显改变,例如使内皮细胞的黏附功能、循环移动功能、脱颗粒作用以及吞噬功能明显下降,可影响宿主细胞基因转录、细胞凋亡,使细胞因子产生紊乱、吞噬功能缺陷,进而造成免疫病理损伤。另外,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感染后可诱发机体的免疫应答,产生的抗无形体抗体可与宿主细胞表面的无形体抗原结合,介导免疫活性细胞对宿主细胞的攻击。由于该类病原体属于细胞内寄生菌,故细胞免疫(特别是CD4+T淋巴细胞)在清除病原体的同时,在机体的组织损伤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临床表现:潜伏期为5~21天。临床表现是非特异性的,包括发热、畏寒、头痛、肌痛。在大多数情况下,人粒细胞无形体病表现为轻度、自限性疾病,大多数患者甚至无须抗生素治疗,在30天所有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

重症患者可有间质性肺炎、肺水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以及继发细菌、病毒及真菌等感染。少数患者可因严重的血小板减少及凝血功能异常,出现皮肤、肺、消化道等出血表现,如不及时救治,可因呼吸衰竭、急性肾衰等多脏器功能衰竭以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死亡。

由粒细胞无形体导致的慢性感染在人类中尚无报道。

体格检查可见表情淡漠,相对缓脉,少数患者可有浅表淋巴结肿大及皮疹。

药物敏感性:首选药物为多西环素;对多西环素过敏、妊娠、小于8岁的儿童轻症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患者,可选用利福平。

影响因素

EDTA-抗凝血是一种有效的样品,适用于PCR、涂片和培养,应该在治疗前的疾病活动期采集。全血是用于PCR的首选样本,血清不能用于侧类检测。PCR检测应及时,否则样本应存放于-20℃或-80℃。培养无形体菌体最适合的样品是外周血,通过无菌静脉穿刺或腰椎穿刺采样,取样过程越快越好。样品应在4℃下运送,不可冷冻。

方法学

在抗生素治疗开始前,血标本可通过涂片检测、PCR、用HL60细胞进行培养来检测人粒细胞无形体。在血涂片中发现中性粒细胞内的特征性桑葚状包涵体是最快速的检测方法,但这样的包涵体通常数量少且有时不存在。

①血清学试验:常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检测嗜吞噬细胞无形体IgM或IgG抗体。②分子生物学检测:全血或血细胞标本PCR检测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特异性核酸,并进行序列分析,证实与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的同源性达99%以上。③病原体分离:通过细胞培养分离到病原体。

该项目可用检验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