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目由医隆网专家团队审核!
伯氏疏螺旋体是莱姆病(lyme disease)的主要病原体。莱姆病以蜱为媒介进行传播,人和多种动物均可感染。目前我国已有十余个省和自治区证实有莱姆病存在。
伯氏疏螺旋体长10~40µm,宽0.1~0.3µm,两端稍尖,有2~100根内鞭毛。伯氏疏螺旋体运动活泼,有扭转、翻滚、抖动等多种运动方式。革兰染色阴性,但是不易着色。镀银染色、Giemsa或Wright染色效果较好。螺旋体的蛋白至少有30种,其主要成分为外膜蛋白A、B、C、D和41kD五种。
直接镜检疏螺旋体阴性;疏螺旋体培养阴性。
致病性:莱姆病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由多种机制引起。当蜱叮咬皮肤时,螺旋体随唾液进入皮肤,经3~32日病原体在皮肤中扩散,既有原发性浸润扩展到周围,常具有环形特点。病原体侵入血液后,发生螺旋体血症并出现全身中毒症状。由螺旋体提取的脂多糖证实具有内毒素的许多生物活性,能刺激单核细胞、吞噬细胞、滑膜纤维细胞、B细胞和补体,并产生多种细胞因子(IL-1、TNF-α、IL-6等)。此外病原体黏附在细胞外基质、内皮细胞和神经末梢上,诱导产生交叉反应,并能活化与大血管(如神经阻滞、心脏和关节的大血管)闭塞发生有关的特异性T和B淋巴细胞,引起脑膜炎、脑炎和心脏受损。因此,所有患者都可检出循环免疫复合物。当血清IgM和含有IgM的冷球蛋白升高预示可能会出现神经系统、心脏和关节受累。因此免疫复合物也参与其组织损伤形成过程。另外HLA-2、HLA-DR3、HLA-DR4与发病有关,故免疫遗传因素可能参与本病形成。
临床表现:本病是多器官、多系统受累的炎性综合征,且患者可以某一器官或某一系统的反应为主。潜伏期3~20天,平均9天。典型的临床表现可分为3期,各期可依次或重叠出现,也可第一、二期症状不明显,而直接进入第三期。
①第一期(局部皮肤损害期):莱姆病皮肤损害的三大特征是游走性红斑、慢性萎缩性肢端皮炎和淋巴细胞瘤。
②第二期(播散感染期):神经系统症状:本病在早期有皮肤受损表现时就可出现轻微的脑膜炎刺激症状:头痛、呕吐、眼球痛、颈强直等,而进入此期则可出现明显的神经系统受累的症状,神经系统的损害以脑膜炎、脑炎、神经根炎、局部脑神经炎最常见。
循环系统症状:病后5周或更晚,约80%的患者出现心血管系统症状,急性发病。主要表现心音低钝、心动过速和房室传导阻滞,一般无心脏杂音,严重者可发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通常持续数天至6周,症状缓解、消失,但可反复发作。
③第三期(持续感染期):起病后2个月或更晚,个别病例可发生在病后2年。此期的特点是关节损害,通常受累的为大关节如膝、踝、肘关节,以关节和肌肉僵硬、疼痛为常见症状。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和活动受限。多数患者表现为反复发作对称性多关节炎,在每次发作时可伴随体温升高和中毒症状等。
药物敏感性: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四环素、红霉素等抗生素均敏感,对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不敏感。第一期成人采用多西环素或红霉素,儿童首选阿莫西林,或者采用红霉素。第二期患者出现脑膜炎时就采用青霉素G。第三期可应用青霉素,也可应用头孢曲松。
整个病程中伯氏疏螺旋体数量均较少,难以分离培养,主要取患者血清标本进行血清学检查。有时也可采集皮损、血液、脑脊液、关节液、尿液等标本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
①病原体检查:
组织学染色:用暗视野显微镜或银染色法检查伯氏疏螺旋体,此法快速但检出率低。
PCR检测:此法检测血液或其它标本中的伯氏疏螺旋体DNA(Bb-DNA),敏感且特异。皮肤和尿标本的检出率高于CSF。
②血清学试验:
免疫荧光法(IFA)和 ELISA:检测血或脑脊液(CSF)中的特异抗体。ELISA法优于免疫荧光法。
免疫印迹法(WB):敏感度和特异性均更优,适合于经用ELISA法筛查结果可疑者。
微信扫一扫
关注医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