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目由医隆网专家团队审核!
疟原虫属是一类单细胞、寄生性的原生动物。本属生物有四种疟原虫会使人类感染疟疾,包括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三日疟原虫(Plasmodium malariae)和卵形疟原虫(Plasmodium ovale)。这些疟原虫有蚊虫和人两个宿主,携带疟原虫的按蚊通过叮咬人或输入血液而引起疟疾,俗称"打摆子"。
传染源为疟疾现症患者或无症状带虫者,按蚊是疟疾的传播媒介,进入疫区的外来无免疫力人群为高危易感人群。按蚊幼虫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0~30℃,适宜的相对湿度为60%以上(65%~85%),当气温在10℃以下疟疾就会停止传播。
血液或骨髓涂片(薄片或厚片)检查疟原虫阴性;血清学检查疟原虫抗体阴性;PCR检测疟原虫DNA阴性。
致病性:疟原虫的发育经过红细胞外期、红细胞内期和蚊体内三个过程。疟原虫致病力强弱与侵入的虫种、数量和人体免疫状态有关,在红细胞内裂殖体增殖所引起的红细胞病变及免疫反应,表现为免疫反应和发热;凶险型疟疾的发生于疟原虫在微循环内发生广泛的纤维蛋白沉积和血小板凝集,形成微血管血栓而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继而影响脏器的血流动力学、新陈代谢和内分泌平衡失调;肿瘤坏死因子(TNF)参与致病。
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周期性规律发作,全身发冷、发热、多汗,长期多次发作后,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典型的间日疟临床表现为寒战期、发热期和出汗期;凶险型疟疾的表现包括脑型疟疾,以高热、昏迷为主;过高热型以寒战期后高热可达42℃以上;急性血管内溶血型以少尿甚至无尿、肾衰为主要表现,可因尿毒症、肺水肿或高钾血症死亡。
复发与复燃:间日疟及卵形疟病人常有复发,指经过治疗,临床症状及原虫血症均消失后又出现发作。初发后3个月内出现复发者占8%左右,而90%以上的复发见于初发后8~12个月。疟疾的复燃是指经过治疗后,临床症状受到控制,但在28d内,或治疗后即出现原虫血症及(或)临床症状。
药物敏感性:按抗疟药对疟原虫不同虫期的作用,伯氨喹啉为杀灭红细胞外期裂子体及休眠子的抗复发药;氯喹、咯萘啶(pyronaridine)、青蒿素(artmisinin)类为杀灭红细胞内裂体增殖期的抗临床发作药;乙胺嘧啶为杀灭子孢子抑制蚊体内孢子增殖药。通常间日疟、卵型疟、三日疟和部分恶性疟对氯喹、青蒿素敏感;近年来耐氯喹的恶性疟原虫在增加,其他敏感抗疟药包括奎宁、甲氟喹、蒿甲醚、青篙琥酯、乙胺嘧啶加磺胺多辛、奎尼丁等。
疟原虫的检测受多种内外环境的影响,在采集标本前,应熟悉所采集的寄生虫的形态、生活史、致病情况、在人体的寄生部位、患者的旅行史等。
标本的采集和检查特别注意,在抗疟治疗之前的患者发热前后采血为宜,间日疟或三日疟在发作数小时至10h内采血较好,恶性疟则在发作开始时就采血可提高检测阳性率;制作厚薄血膜时,尽量用指血并立即(1h内)涂片送检,若采取静脉血检测,最好采用乙二胺四乙酸(EDTA)抗凝血剂,而肝素等抗凝血剂容易使疟原虫形态变形;疟原虫的滋养体对外界抵抗力弱,尤其对低温较敏感,因此应使用新鲜粪便检查,如果不能立即检查,应保存在PVA或其他适当的固定液中,标本不应冰冻或放在温箱内保存;一次阴性不能排除,因为原虫存在着间断排虫,因此在行粪便检查时,应进行多次粪检,1次标本3次检查可显著提高检出率;用油镜检查疟原虫,对镜检员技术要求高,若未检出疟原虫时,镜检视野薄片至少检查100个视野,厚血片至少检查20个视野,以防漏诊。
疟原虫涂片检查是确诊疟疾的简易而又最确实的根据。血清抗疟抗体检测一般在感染后2~3周出现,4~8周达高峰,阳性率可达90%;WHO推荐Dipstick法为恶性疟原虫确诊方法;核酸检测可用于疟原虫检测及虫种鉴定。
微信扫一扫
关注医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