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医隆网!
首页 > 检验项目 > 病原 > 寄生虫 > 绦虫

细粒棘球绦虫

本栏目由医隆网专家团队审核!

概述

棘球蚴病是棘球绦虫的蚴虫寄生于人体引起的寄生虫病,也称包虫病。棘球绦虫有16种,我国流行的人体棘球蚴病有细粒棘球蚴病(又称囊型棘球蚴病、囊型包虫病)和泡型棘球蚴病。

细粒棘球绦虫,又称包生绦虫,属带科、棘球属生物。成虫寄生于终宿主犬科食肉动物小肠内,虫体长约3~6mm,由头节、劲节及幼节、成节、孕节各1节组成。头节有顶突及4个吸盘。顶突上有两圈钩。孕节的子宫内充满虫卵。虫卵圆形,棕黄色,两层胚膜,内有辐射纹。成熟后孕节自宿主肠道排出前后,其子宫破裂排除虫卵。虫卵对外界抵抗力较强,在室温水中可存活7~16天,干燥环境可存活11~12天;在水果、蔬菜中不易被化学消毒剂杀死。

参考范围

皮内试验阴性;血清学检测细粒棘球绦虫抗体阴性。

临床意义

致病性:虫卵被吞入后在人体形成棘球蚴囊,少数经肝静脉和淋巴液达肺、心、脑、肾等器官。棘球蚴对人体的危害以机械损害为主,严重程度取决于棘球蚴的体积、数量、寄生时间和部位。其次是其囊壁破坏引起异蛋白过敏反应。随着病变体积逐渐增大,压迫周围组织和细胞逐渐明显,引起病变,影响其功能或压迫邻近脏器产生相应症状。

临床表现:潜伏期为10~20年。临床表现与寄生部位,病程早晚,囊肿大小及有无并发症而有较大差异。病程早期多无自觉症状。

由于棘球蚴的不断生长,压迫周围组织、器官,引起组织细胞萎缩、坏死,因此,临床表现极其复杂,常见症状有:局部压迫和刺激症状受累部位有轻微疼痛和坠胀感。①肝囊型棘球蚴病:约占棘球蚴病的75%。多位于肝右叶近肝表面。可有肝区不适、隐痛或胀痛,肝肿大,表面隆起;可触及无痛性囊型肿块;肝门附近棘球蚴可压迫胆管出现梗阻性黄疸,也可压迫门静脉发生门静脉高压症。②肺囊型棘球蚴病:约占棘球蚴病的8.5%~14.5%。右肺较左肺多,下、中叶较上叶多,常无症状,可有隐胸痛或咳嗽,与支气管相通可咳出大量液体,并带粉皮样囊壁和囊砂。③脑囊型棘球蚴病:约占棘球蚴病的1%。多见于儿童,以顶叶为常见,多伴有肝或肺棘球蚴病。表现为头痛、视神经乳头水肿等颅内高压症,可有癫痫发作。④其他部位囊型棘球蚴病:肾脏、脾脏、心肌、心包等偶尔寄生细粒棘球蚴,出现相应器官压迫症状。

药物敏感性:棘球蚴病的治疗,首选外科手术,术中应注意务将虫囊取尽,并避免囊液外溢造成过敏性休克或继发性腹腔感染。对早期的小棘球蚴,可使用药物治疗,目前以阿苯达唑疗效最佳,亦可使用吡喹酮、甲苯达唑等。在某些患者中,包囊可能会自行溶解而不需要治疗。

影响因素

①为了进行虫种的鉴定,虫卵应保存在5%-10%甲醛溶液中。②进行PCR检测时,样本最好保存在95%的乙醇中。③电子显微镜检测时,需要将标本置于二甲砷酸盐缓冲液或戊二醛溶液中。血清学检测细粒棘球绦虫抗体的敏感度较低,只有80%-85%。在肝感染的病例中,血清学检测的敏感度比肺部感染病例的敏感度高。

方法学

免疫学检查:常用的有皮内试验(即Casonis试验)、血清学检查法和循环抗原检测。血清学检查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流免疫电泳(CIEP)、IHA、亲和素-生物素-酶复合物酶联免疫吸附试验(ABC-ELISA)和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ot-ELISA),是重要的辅助诊断方法。循环抗原检测通过检出循环抗原,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但敏感性低、特异性较差。细粒棘球绦虫虫体抗原与原头节抗原有很高的交叉反应性。以细粒棘球绦虫单克隆抗体法检测成虫及棘球蚴抗原,作为筛选试验。

该项目可用检验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