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目由医隆网专家团队审核!
似蚓蛔线虫(Ascaris lumbricoides)简称蛔虫,是人体内最常见的寄生虫之一。蛔虫寄生于小肠上段,活体为乳白色或粉红色。雌虫每日产卵约20万个,虫卵分受精卵和未受精卵,后者不能发育。受精卵随粪便排出,在适应的环境下发育为含杆状蚴虫卵,此时被人吞食后即可受感染。其幼虫在小肠孵出,经第一次蜕皮后,侵入肠壁静脉,经门静脉至肝、右心、肺。在肺泡与支气管经2次蜕皮逐渐发育成长。感染后8~10天向上移行,随唾液或食物吞入,在空肠经第4次蜕皮发育为童虫,再经数周发育为成虫。
沉淀集卵法或饱和盐水浮聚法镜检阴性。
致病性:蛔虫幼虫经过肺部时由于其代谢产物和幼虫死亡可产生局部阳性反应。幼虫可损伤肺毛细血管引起出血和细胞浸润,严重感染者肺部病变可融合成片状病灶。支气管黏膜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炎性渗出和分泌物增多,导致支气管痉挛与哮喘的发生。成虫寄生于空肠和回肠上段,大量成虫可缠结成团,引起部分性肠梗阻。蛔虫有钻孔习性,引起异位性损害和相应的临床表现。常见的有弹道蛔虫症、胰管蛔虫症和阑尾蛔虫症。部分胆石症患者结石核心见虫卵和蛔虫碎片,可能和胆石成因有关。
临床表现:
蛔蚴移行症:蛔虫幼虫经肺移行可引起发热、咳嗽或哮喘样发作,肺部炎症浸润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肺部可闻及干啰音,胸片示肺门阴影增粗、肺纹增多、点状、絮状浸润影。病程一般持续7~10天。
肠蛔虫症:蛔虫主要寄生于空肠和回肠,大多无症状。少数出现腹痛和脐周压痛,有时呈绞痛。严重感染者出现食欲减退、体重下降和贫血等。大便中可排除蛔虫。
异位蛔虫症:蛔虫离开其主要寄生部位而至其他器官引起相应的病变与临床表现称为异位蛔虫症。除了常见的胆道蛔虫症、胰管蛔虫症及阑尾蛔虫症以外,蛔虫还可进入脑、眼、耳鼻喉、气管、支气管、胸腔、腹腔、泌尿生殖道等。蛔虫某些分泌物作用于神经系统,引起头痛、失眠、智力发育障碍,严重时出现癫痫、脑膜刺激征甚至昏迷。蛔虫性脑病多见于幼儿,经驱虫治疗后病情迅速好转。
过敏反应:蛔虫的代谢产物可引起宿主肺、皮肤、结膜和肠粘膜的过敏反应,表现为哮喘、荨麻疹、结膜炎和腹泻等。
并发症:胆道蛔虫症、蛔虫性肠梗阻、蛔虫性胰腺炎、阑尾炎、肝蛔虫病,尿道和生殖器官蛔虫病以及蛔虫性肉芽肿等。
药物敏感性:苯咪唑类药物是广谱、高效、低毒的抗虫药物,应用最广的有甲苯咪唑和阿苯达唑。广谱驱虫药伊维菌素、三苯双脒有较佳的驱虫效果。
患者可能在同一标本中查到受精卵和未受精卵,但有时需要连续数日采集标本。未受精卵浓度较高时,不宜使用漂浮法检测。活的幼虫有时可能被咳出,但是很少在粪便中发现。
病原学检查:粪便涂片法、清水淘洗或盐水浮聚法可较容易查到粪便中的虫卵。由于蛔虫产卵量大,采用直接涂片法,查一张涂片的检出率为80%左右,查3张涂片可达95%。对直接涂片阴性者,也可采用沉淀集卵法或饱和盐水浮聚法,检出效果更好。近年来常用改良加藤法(Katokatz)。该法虫卵检出率较高。
微信扫一扫
关注医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