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医隆网!
首页 > 检验项目 > 病原 > 寄生虫 > 线虫

旋毛虫(Trichinella spiralis)

本栏目由医隆网专家团队审核!

概述

旋毛虫的成虫细小,呈线状,不同种的旋毛虫的地理分布、宿主及对人体的致病作用均不相同,对人致病的主要旋毛虫虫种为旋毛形线虫。旋毛虫雌雄异体,雄虫长约1.2mm,雌虫约2.2mm。虫体前端稍细,后端粗大,食管总长为体长的1/3~1/2,由口至神经环部分食管为毛细管形,后稍膨大,其后辐射为毛细管形,后端沿着一连串单行细胞到达肠管,肛门位于尾端。

参考范围

粪便涂片镜检旋毛幼虫阴性;血清学检测旋毛虫体抗体阴性。

临床意义

致病性:吞食10~20个包囊者可不发病,吞食数千个者发生严重感染,甚至可致命。主要病变时移行期幼虫侵入血流至内脏器官,其机械及代谢产物刺激所致。旋毛虫感染早期IL-3、IL-4等增多,提示还可能与细胞因子有关。新生蚴侵入肌肉组织引起血管炎和肌炎。

临床表现:

早期:相当于成虫在小肠阶段。多为肠炎症状,起病第1周可表现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通常轻而暂短。

急性期:幼虫移行时期,于起病第2周起,幼虫移行导致中毒、过敏症状。病多急起。主要表现有发热、水肿、皮疹、肌痛等。发热多伴畏寒,以弛张热或不规则热为常见,多在38~40℃之间,持续2~4周,重者最长可达8周。发热同时,约80%患者出现水肿,主要发生在眼睑、颜面、眼结合膜,重者可有下肢或全身水肿。进展迅速为其特点。皮疹多与发热同时出现,好发于背、胸、四肢等部位。疹形可为斑丘疹、猩红热样疹或出血疹等。全身肌肉疼痛甚剧。恢复期:为成囊期,病程1个月左右,随着肌肉中包囊形成,急性炎症消退,全身性症状如发热、水肿和肌痛逐渐减轻。少数患者仍可并发心衰和神经系统后遗症。患者显著消瘦,乏力,肌痛和硬结仍可持续数月。最终因包囊壁钙化及幼虫死亡而症状完全消失。严重病例呈恶病质状态,因虚脱、毒血症或心肌炎而死亡。

药物敏感性:噻苯哒唑或阿苯达唑对肠期虫体有杀伤作用,但对于囊包期幼虫无效,目前尚无杀灭囊包期幼虫的有效方法。首选阿苯达唑,也可使用甲苯达唑,有良好疗效。

影响因素

人是由于食入含囊包蚴的生或半生的动物肉类而感染。囊包蚴抵抗力强,能耐低温,猪肉中的囊包蚴在-15℃需储存20天才死亡,-12℃可活57天,70℃时很快死亡,在腐肉中能存活2~3个月。凉拌、腌制、熏烤及涮食等方法常不能杀死幼虫。发病人数中吃生肉者占90%以上。切生肉的刀或砧板如再切熟食, 人吃污染囊包蚴的熟食,传播的方式之一。

从患者疼痛肌肉(多为腓肠肌或三角肌)部位活检组织,一般在感染后第3~4周可产检虫体或包囊幼虫。由于取样局限,阳性检出率不高,故阴性结果不能排除本病。镜检时如发现肌纤维横纹消失和间质水肿等病变则有助于诊断。ELISA等免疫学诊断检测特异性抗体的阳性结果,在急性期结合临床表现,诊断意义很大。

方法学

病原学检查:应取标本检查包囊或胃蛋白酶消化处理检查其肠内幼虫,如获旋毛虫幼虫即可确诊。如已发病10天后,可做肌肉活组织样本显微镜直接检查,常取三角肌或腓肠肌活检,阳性率较高。在腹泻早期,可在大便中找到幼虫,在移行期偶可在离心的血液、乳汁、心包液和脑脊液中查见幼虫。

免疫学检查:常用的方法有皮内试验、血清学检查如环蚴沉淀素试验(CPT)、荧光抗体试验(FAT)、IH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检测患者血清的特异性抗体或旋毛虫循环抗原,两者的敏感性与特异性较好。目前以ELISA法较常用。

核酸检测:虽然核酸扩增分析已经用于旋毛虫检测,但目前尚未进入临床应用阶段。

该项目可用检验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