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医隆网!
首页 > 检验项目 > 病原 > 寄生虫 > 线虫

美丽筒线虫

本栏目由医隆网专家团队审核!

概述

筒线虫是寄生于鸟和哺乳动物消化道的一类寄生虫。筒线虫属中有34个种,偶可在人体寄生的是美丽筒线虫(Gongylonema pulchrum Molin)。美丽筒线虫亦称食管蠕虫(gullet worm)是一种主要寄生于许多反刍动物和猪、猴、熊等动物口腔与食管黏膜和粘膜下层的寄生虫。人体寄生的最早病例是1850年Leidy在美国费城及Pane在意大利分别发现的。此后世界各地包括意大利、德国、美国以及欧洲等地共10多个国家陆续有散在的病例报道。我国自1955年在河南发现第1例患者后迄今已报道100余例,其中以山东报道的病例最多。

成虫细长,乳白色,寄生于人体者较小,在反刍动物体内者较大。体表有纤细横纹,前端有纵向波浪状表皮突。虫体前段表皮具明显丛行排列、大小不等、数目不同的花缘状表皮突,在前段排成4行,延至近侧翼处增为8行。口小,位于前端中央,其两侧具分叶的侧唇,在两侧唇间的背、腹侧各有间唇1个。雄虫尾部有明显的膜状尾翼。雌虫尾部钝锥状,不对称,稍向腹面弯曲,子宫粗大,内含大量虫卵。雄虫尾部有明显尾翼,两侧不对称,交合刺2根,长短、形状各异。雄虫长(21.5~62)mm,宽(0.1~0.36)mm,尾部有膜状尾翼;雌虫长(70~145)mm,宽(0.2~0.53)mm,尾部钝锥状。

美丽筒线虫生活史需要经历在终宿主牛、羊或猪等动物和中间宿主,如屎甲虫和蜚蠊(蟑螂)体内发育和繁殖。成虫寄生在终宿主的口腔、咽和食管黏膜或黏膜下层。雌虫产生含幼虫的卵从黏膜破损处进入消化道,并随粪便排出。若被甲虫或蜚蠊食入,卵内幼虫在昆虫消化道孵出,并穿过肠壁进入血体腔,经两次蜕皮后,发育为囊状的感染性幼虫(囊状体)。终宿主误食含此期幼虫的昆虫后,幼虫即破囊而出,侵入胃或十二指肠黏膜,再向上移行至食管、咽或口腔黏膜内寄生,约2个月后发育为成虫。因为人类不是本虫的适宜宿主,成虫在人体寄生一般不产卵。虫体在寄生部位变换较多,移动速度较快,时隐时现。寄生虫体数量可为1条至数十条不等,在人体寄生时间可达1年,长者可达5年以上。

参考范围

直接涂片镜检虫体阴性。

临床意义

致病性:美丽筒线虫在寄生部位粘膜及粘膜下层自由移动,寄生部位出现小疱和白色的线状隆起。患者口腔内有虫样蠕动感、异物感或发痒,也可有麻木感、肿胀、疼痛、粘膜粗糙、唾液增多等,重者舌颊麻木僵硬、活动不便,影响说话,声音嘶哑或吞咽困难等。若在食道粘膜下层寄生,可造成粘膜表浅溃疡,引起吐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占外周白细胞数的20%。取出虫体后症状立即消失。成虫寄生于牛、羊、马、、猪、兔、鼠等动物或人(偶)的食管、咽部和口腔粘膜下。虫卵随其唾液、粪便排出体外。中间宿主为甲虫或蜚蠊等。

成虫寄生在终宿主(各种动物)的口腔、咽和食道管粘膜或粘膜下层。雌虫产出的含蚴卵可由粘膜的破损处进入消化道并随粪便排出。若被甲虫或蜚蠊吞入,卵内幼虫在昆虫消化道孵出,并穿过肠壁进入血体腔,发育为囊状的感染性幼虫。终宿主吞食含此期幼虫的昆虫后,幼虫即破囊而出,侵入胃或十二指肠粘膜,再向上移行至食道、咽或口腔粘膜内寄生,约2个月后发育为成虫。成虫在人体寄居一般不产卵。虫体在寄生部位不固定于一处,移动速度较快,且可隐匿不现,间隔一定时间后,又重新出现。寄生虫体数量可为1条至数十条不等,在人体寄生可达1年左右。

临床表现:美丽筒线虫在人口腔内的寄生部位依次为上下唇、颊部、舌部、硬软腭、齿龈、扁桃体附近等。寄生的虫体在粘膜或粘膜下层自由移动,换位置,移动快速,可引起寄生部位出现小白泡及乳白色线形弯曲隆起。多无症状或较轻。常见症状有口腔内虫样蠕动感、异物感、发痒;有的感到唇、颊、舌等感觉麻木、肿胀、疼痛、粘膜粗糙、唾液增多等,患者舌颊麻木僵硬、活动不便,影响说话,声音嘶哑或吞咽困难等。曾有报道,人体感染本虫后被误诊为精神病患者。若在食管黏膜下层寄生,可造成黏膜浅表溃疡,引起出血。外周学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占白细胞总数的20%。取出虫体后症状立即消失。有报道狐猴感染本虫可致食管鳞状上皮细胞癌。

药物敏感性:有学者对若干种驱肠道线虫药物进行体内外比较,结果与噻苯达唑、甲苯达唑和伊维菌素相比,以左旋咪唑效果最佳。

影响因素

易感性:人是偶然宿主,感染因素除了误食或误饮了被感染性昆虫污染的食物和水之外,还与生活习惯有关,如山东和山西等地局部地方有烤吃蝗虫、蟑螂、甲虫或烤食屎甲虫的习惯,发病较多。

成虫在人体寄居一般不产卵。虫体在寄生部位不固定于一处,移动速度较快,且可隐匿不现,间隔一定时间后,又重新出现。

方法学

虫体检查:用针挑破患处粘膜,取出虫体作虫种鉴定。

该项目可用检验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