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医隆网!
首页 > 检验项目 > 病原 > 寄生虫 > 钩虫

钩虫(Hookworm)

本栏目由医隆网专家团队审核!

概述

钩虫是钩口科线虫的统称,发达的口囊是其形态学的特征。在寄生人体消化道的线虫中,钩虫的危害性最严重,由于钩虫的寄生,可使人体长期慢性失血,从而导致患者出现贫血及与贫血相关的症状。钩虫呈世界性分布,尤其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人群感染较为普遍。十二指肠钩虫(Ancylostoma duodenale)和美洲钩虫(Necator americanus)是感染人体的两大钩虫,其他钩虫感染为偶发的罕见感染。钩虫病(ancylostomiasis,hookworm disease)是由十二指肠钩虫和(或)美洲钩虫寄生于人体小肠导致的疾病。钩虫感染轻症患者可无症状,严重贫血者可致儿童发育障碍、心功能不全等。临床常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贫血、营养不良、胃肠功能失调及劳动力下降。据估计,全世界钩虫感染人数达9亿左右。,在我国,钩虫病仍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寄生虫病之一。

寄生于人体的钩虫主要有十二指肠钩口线虫(简称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板口线虫(简称美洲钩虫),雌虫较粗长,雄虫细短,尾部有交合伞。成熟的十二指肠钩虫雌虫每天产卵10 000个到30 000个;美洲钩虫每日产卵5 000个至10 000个。两者虫卵相似,呈椭圆形,无色透明,卵壳薄,内含2~8个细胞。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温暖、潮湿、疏松土壤中,24~48小时内发育为杆状蚴,活动力强,可生存数周。当丝状蚴接触人体皮肤或黏膜时,即可侵入人体,从微小血管随血流经右心至肺,穿破肺微血管进入肺泡,沿支气管上行到咽部,随吞咽活动经食管进入小肠。在小肠内形成口囊,再经3~4周发育为成虫,吸附于肠黏膜,寄生在小肠上段。自幼虫侵入人体皮肤到成虫成熟产卵的时间一般为4~7周。钩虫成虫寿命可长达5~7年,但大多数成虫在1~2年内排出体外。

参考范围

粪便涂片镜检虫卵阴性;钩蚴培养法虫体阴性;免疫学方法检测钩虫抗体阴性。

临床意义

致病性:钩虫感染的主要导致的疾病为肠道失血和贮存铁消耗引起缺铁性贫血。体内虫体荷轻的患者一般无症状,中度和重度虫荷者则引起上腹部疼痛、压痛及腹泻。缺铁性贫血患者常见嗜睡和乏力,劳力性呼吸困难和心悸。儿童可引起慢性营养不良和生长发育受损。

幼虫钻入皮肤处出现瘙痒(钩虫痒)。必须与其他原因引起的尾蚴性皮炎和匐行疹区别。一些患者体内幼虫迁移至肺部引起轻度咳嗽和哮喘。

幼虫致病作用:①钩蚴性皮炎:感染期蚴钻入皮肤后,数十分钟内患者局部皮肤即可有针刺、烧灼和奇痒感,进而出现充血斑点或丘疹,1~2日内出现红肿及水疱,搔破后可有浅黄色液体液出。若有继发细菌感染则形成脓疱,最后经结痂、脱皮而愈,此过程俗称为“粪毒”。皮炎部位多见于与泥土接触的足趾、手指间等皮肤较薄处,也可见于手、足的背部。②呼吸道症状:钩蚴移行至肺,穿破微血管进入肺泡时,可引起局部出血及炎性病变。患者可出现咳嗽、痰中带血,并常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重者可表现持续性干咳和哮喘。若一次性大量感染钩蚴,则有引起暴发性钩虫性哮喘的可能。

成虫致病作用:①消化道病变及症状:成虫以钩齿或板齿咬附于小肠黏膜,致点状出血及小溃疡,有时可出现大块出血性淤斑,病变可累及黏膜下层。初期主要表现为上腹部不适及隐痛,继而可出现恶心、呕吐、腹泻和便秘等症状,食欲多明显增加,但体重逐渐减轻,体力降低。严重感染时可出现急性消化道出血,有时被误诊为消化道溃疡,急性和慢性肠炎等。钩虫引起的消化道出血以柏油样便,血便为主。②贫血:钩虫对人体的主要危害是由于成虫的吸血活动,使宿主长期慢性失血,铁和蛋白质不断损耗而导致贫血。钩虫吸血时,咬附部位伤口血液渗出,渗血量与虫体吸血量大致相等。钩虫吸血时经常更换咬附部位,造成新的损伤,而原伤口仍继续有少量渗血。用放射性同位素5lcr或59Fe标记法测算,每条十二指肠钩虫造成的失血量为0.14~0.26ml/d(平均约为0.15ml/d),每条美洲钩虫所致失血量为0.013~0.10ml/d(平均约为0.03ml/d)。宿主长期慢性失血,体内铁和蛋白质不断丢失;缺铁可使血红蛋白合成发生障碍,合成速度比红细胞新生速度慢,所以红细胞体积变小,颜色变淡,呈现缺铁性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患者主要表现为皮肤蜡黄、黏膜苍白、头昏、乏力、反应迟钝,严重者有心慌、气短、面部及下肢浮肿等贫血性心脏病的表现。儿童患者可表现为生长迟缓、智力减退;严重感染的妇女可停经、流产、早产。③异嗜症:某些钩虫病患者喜食生米、生豆、瓦块、泥土、破布、煤渣、纸片等,称为异嗜症。其原因不明,可能与体内铁损耗有关。多数患者服用铁剂后,症状可自失。④婴幼儿钩虫病:多由十二指肠钩虫引起。患儿表现为急性便血性腹泻,大便呈黑色或柏油样,面色苍白,消化功能紊乱,发热,精神萎靡,肺偶可闻及哕音,心尖区有明显收缩期杂音,肝脾大。

临床表现:

幼虫致病表现:①钩蚴性皮炎:感染期蚴钻入皮肤后,数十分钟内患者局部皮肤即可有针刺、烧灼和奇痒感,进而出现充血斑点或丘疹。②呼吸道症状:钩蚴移行至肺,穿破微血管进入肺泡时,可引起局部出血及炎性病变。患者可出现咳嗽、痰中带血,并常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成虫致病表现:①消化道病变及症状:成虫以钩齿或板齿咬附于小肠黏膜,致点状出血及小溃疡,有时可出现大块出血性淤斑,病变可累及黏膜下层。初期主要表现为上腹部不适及隐痛,继而可出现恶心、呕吐、腹泻和便秘等症状,食欲多明显增加,但体重逐渐减轻,体力降低。②贫血:钩虫对人体的主要危害是由于成虫的吸血活动,使宿主长期慢性失血,铁和蛋白质不断损耗而导致贫血。患者主要表现为皮肤蜡黄、黏膜苍白、头昏、乏力、反应迟钝,严重者有心慌、气短、面部及下肢浮肿等贫血性心脏病的表现。③异嗜症:某些钩虫病患者喜食生米、生豆、瓦块、泥土、破布、煤渣、纸片等,称为异嗜症。④婴幼儿钩虫病:多由十二指肠钩虫引起。患儿表现为急性便血性腹泻,大便呈黑色或柏油样,面色苍白,消化功能紊乱,发热,精神萎靡,肺偶可闻及哕音,心尖区有明显收缩期杂音,肝脾大。钩虫感染的主要临床症状为肠道失血和贮存铁消耗引起缺铁性贫血。钩虫引起的缺铁程度取决于感染程度、感染持续时间、钩虫种类和宿主体内铁贮存状况。由于膳食铁摄入不足,儿童和胎儿生长需铁量增加,或由于月经增加铁流失量,儿童、少年、育龄妇女和孕妇患缺铁性贫血风险最高。妊娠期贫血与产妇发病率和死亡率,泌乳障碍,早产和(或)低出生体重儿均相关。

体内虫体荷轻的患者一般无症状,中度和重度虫荷者则引起上腹部疼痛、压痛及腹泻。缺铁性贫血患者常见嗜睡和乏力,劳力性呼吸困难和心悸。儿童可引起慢性营养不良和生长发育受损。

幼虫钻入皮肤处出现瘙痒(钩虫痒)。必须与其他原因引起的尾蚴性皮炎和匐行疹区别。一些患者体内幼虫迁移至肺部引起轻度咳嗽和哮喘。

药物敏感性:治疗钩虫感染两种最实用和有效的药物是阿苯达唑和甲苯达唑,具有杀死成虫和虫卵的作用,其驱虫作用缓慢,于治疗后3~4天才排出钩虫。不能用于早期妊娠和<12个月的儿童。WHO推荐妊娠中期、晚期和>12个月的儿童用药,噻吩嘧啶对钩虫感染也有效果,且可以在孕期使用。

影响因素

粪便中查到虫卵,需要连续数日多次采样。标本:尤其在非固定粪便标本未及时送检时,需与粪类圆线虫进行鉴别;在充分固定的粪便标本中罕见幼虫,但偶尔会在咳嗽出的痰中发现活的幼虫。成虫鲜有经粪便排出,通常情况下钩虫紧紧地黏附在黏膜上。

方法学

粪便检查:粪便检查以检出钩虫卵或孵化出钩蚴是确诊的依据,常用的方法有直接涂片法、饱和盐水浮聚法等。①直接涂片法:简便易行,但轻度感染者容易漏诊,反复检查可提高阳性率;②饱和盐水浮聚法:钩虫卵比重约为1.06,在饱和盐水(比重为1.20)中,容易漂。检出率明显高于直接涂片法,在大规模普查时,可用15%、20%的盐水,其检查效果与饱和盐水相同;③、钩蚴培养法:检出率与盐水浮聚法相似,此法可鉴定虫种,但需培养5~6天才能得出结果。此外,饱和盐水浮聚法、钩蚴培养法,亦可进行定量检查。④、虫卵计数如:用Stoll稀释虫卵计数法和改良加藤(Kato-Katz)法测定钩虫感染度,以每克粪虫卵数表示(EPG)。EPG<3000为轻度感染,3001~10 000为中度感染,>10 000为重度感染。⑤、淘虫法:主要用于新药驱虫的疗效考核。在驱虫治疗后收集24~48小时内全部粪便,用水冲洗淘虫并按虫种计数。

免疫学检查:免疫诊断方法应用于钩虫产卵前,并结合病史进行早期诊断。方法有皮内试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等,但均因特异性低而少于应用。

在流行区出现咳嗽、哮喘等,宜作痰及血液检查,如痰中有钩蚴及表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可确诊为钩虫病。

该项目可用检验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