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医隆网!
首页 > 检验项目 > 分子 > 质谱

血药浓度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 by HPLC-MS/MS)

本栏目由医隆网专家团队审核!

概述

检测内容:

最新.jpg

参考范围

临床意义

1)根据患者代谢酶的个体化差异,制定一对一临床给药方案;

2)监测联合用药时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确保治疗安全有效;

3)诊断和处理药物过量中毒, 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

4)指导治疗药物剂量制定,减少耐受性的发生;

5)鉴定患者依从性的最有利工具。

影响因素

1)标本采集:

血药浓度达到稳态后,在下一次服药前采血;

取≥1.0 mL血清;

根据临床症状及药物剂量调整血药浓度监测频率。

2)标本保存及运输:

2~8℃保存和运输,某些药物可有特殊要求。

3)注意事项:

① 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和其他实验室结果一样。必须结合临床,综合考虑。单纯依据报告是错误的。

② 同一药物的同一浓度值,对不同患者的意义可以是明显不同的。为此应详细询问患者的年龄、体重、性别、发作情况、身体状态(有无肝、肾、胃肠道疾病及低蛋白血症)、服用哪几种药、已服用多长时间、每天服多少、如何服、有无毒副作用表现、有无饮食改变、是否同用其他非抗癫痫药物等来全面分析,尤其要问清采取血样的准确时间及距前一次服药的时间间隔。

③ 常规血药浓度监测的血样应在浓度最低时采取,一般是在早晨服第一次药之前。检测峰值只用于证实毒性作用的存在以及进行药动学研究之用,其采血时间视该药吸收和分布的速度而定。在无毒副作用的稳定情况下,6~12个月抽血1次,每次在同一时间。在发作、毒副作用或联用其他药物时,抽血次数要增加,且抽血时间应选在发作时或自觉最不适时,以便搞清该药浓度是峰值还是谷值。

④ 另外,对临床反应(疗效与毒副作用)与常规血浓度值不符的患者,以及怀疑有蛋白质异常改变(如药物相互作用、肾功能衰竭、血蛋白减少等)的患者,直接检测游离药物部分浓度的意义更大。

4)干扰因素:

① 生理因素:年龄、体重、性别、遗传背景、生活习惯等因素。

② 病理因素:肝功能损害、肾功能损害,血浆半衰期发生改变。心脏疾病:引起血液分布、流速等血流动力学的改变 。胃肠疾病:改变药物吸收。

③ 药物因素:制剂因素;药物的相互作用。

方法学

高效液相联合质谱法。

该项目可用检验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