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目由医隆网专家团队审核!
皮试液注射于受试者皮内15~20 mm后观察,根据风团、红晕的大小判定结果(表1)。
注:
1、风团的平均直径是分级的主要依据,红晕大小仅作参考;阳性皮试反应在风团周围多存在红晕。由于影响红晕的因素较多,故多数学者认为,应以风团面积为准,红晕只能作为参考。
2、皮试风团若有伪足,其结果判定可向上调一级,但最多为(++++)级。
3、Ⅰ型变态反应的效应阶段可表现为速发相反应和迟发相反应。因此,如条件允许,还应观察皮试几小时后发生的迟发相反应。某些患者,如超敏性支气管肺曲菌病,可先出现速发反应,消退后出现迟发反应,这些对临床诊断颇有帮助。
1、皮内试验(intracutaneous test)是一种最常用的皮肤试验,操作简便,应用广泛。
2、当将过敏原注射于皮内后,与组织中致敏细胞表面的IgE结合,激活肥大细胞导致血管活性介质释放,局部毛细血管扩张、组织液渗出形成风团和红晕,借以测定患者是否对某项物质过敏。
3、适应证:主要用于使用药物前观察患者是否对该药物过敏,确定能否使用此药物;同时也用于吸入过敏原和食入过敏原筛查,寻找过敏原,最终为进行特异性脱敏治疗奠定基础。
1、皮内试验属于经典方法,是国内应用最为广泛的试验方法。目前,皮内试验已有标准化皮试液供应,并有规范化操作方法和评定标准。
2、皮内试验阳性率往往大于临床症状发生率,易受操作者熟练程度及主观性影响;皮肤试验阳性程度可能依皮肤部位不同而异;变应原浸液质量和标准不统一,不易标准化;结果易受患者用药影响,如使用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拟交感药等均可影响其结果;易受皮肤条件影响,如黑色人种或伴有皮肤病的患者评价困难;婴幼儿、年老体弱或处于急性发作期者不宜操作,有一定危险性,有时可诱发、加重原超敏反应性疾病,甚至有生命危险。
3、皮试试验并非绝对安全,高度敏感者有时会出现全身反应,甚至发生过敏性休克。患者表现为面部潮红,手心发痒,随即出现全身血管神经性水肿,很快波及眼、喉部及鼻黏膜,出现气喘、咳嗽及呼吸困难等,此时应立即采取必要措施。
皮内试验:
1、药品、用具的准备:药品包括皮试过敏原浸液、组胺阳性对照液、阴性对照液等,要确定浓度合适的皮试液;用具包括注射器,消毒棉棒等。此外,应准备皮质肾上腺素、氧气等急救药品。
2、操作方法:抽取皮试用的各种过敏原浸液及阳性、阴性对照液,按皮试单上项目顺序依次排列于消毒皮试盒内;令受试者将上臂外侧完全暴露,用75%乙醇消毒皮肤;用左手将患者皮试部位的皮肤绷紧,然后自上臂左侧开始由上而下按排列顺序进行皮试。每种皮试液量为0. 01~0. 02ml。药液注入皮内后,局部皮肤呈苍白色圆形隆起,直径应为3~4mm,不应有出血。注意,各皮试点相距应大于2.5cm。
3、阳性对照采用组胺,阴性对照采用不含药物的稀释液。
微信扫一扫
关注医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