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医隆网!
首页 > 检验项目 > 免疫 > 变态反应性疾病的相关检验

激发试验(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的相关检验)

本栏目由医隆网专家团队审核!

概述

参考范围

临床意义

1、激发试验可分为鼻黏膜激发试验、支气管激发试验、食物和药物激发试验和现场激发试验等。

2、激发试验就是模拟自然途径,使变应原进入体内,引起一次轻微症状。如支气管激发试验:将可疑过敏原经喷雾器喷出,受试者吸入进入呼吸道。过敏原与气管附近致敏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IgE分子结合,细胞被激活脱颗粒释放血管活性介质。血管活性介质作用于呼吸道平滑肌,引起收缩、痉挛,最终导致呼气障碍。观察吸入过敏原前后呼气量的变化,判断机体是否对吸入过敏原过敏。

3、用于寻找过敏原,如支气管激发试验用于引起支气管哮喘过敏原的确认,为进行特异性脱敏治疗奠定基础。

4、非特异性激发试验的目的是测定气道对吸入化学物质的反应性,而非查找变应原。应在常规的变应原激发试验前先做此测定,以便对患者的气道反应性做到心中有数。如患者的气道反应性甚高,在进行变应原激发试验时则应特别小心,以免发生危险。

5、支气管激发试验较皮肤试验的特异性高,与患者的病史、症状和过敏原吸附试验的相关性较强。常用于了解支气管的反应性、确定支气管哮喘的变应原、检验新制剂的抗原性、评价平喘药疗效以及观察脱敏治疗的效果等方面。本法的缺点是每次只能测试一种抗原,要求有一定专门设备和技术,并需取得病人的配合。

影响因素

1、与皮肤试验不同,激发试验直接观察靶器官上的反应,具备较高的敏感度,规范的激发试验是较为有效的特异性诊断方法。激发试验操作较皮肤试验复杂、需相关设备、影响因素较多,有时会导致严重症状,存在一定危险。同时,激发试验会给病人带来痛苦。

2、口服试验需在激发试验前一周回避可疑食物,试验前l6h停用抗组胺药。

方法学

激发试验:(注:如不方便输入具体方法,以下蓝色字体可以做成链接)

1)支气管激发试验:包括非特异性激发试验和变应原特异性激发试验。

①非特异性激发试验:试验前先测定肺通气功能,常用指标为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和肺活量;然后用喷雾器将非特异性刺激剂(如组胺或甲基胆碱)输出,患者直接经口或用面罩吸入; l5~20min复查FEV-l。阳性结果的判定标准为:a.明显自觉症状,如胸部紧迫感和喘息等; b.肺部闻及哮鸣音;c. FEV-l下降20%以上。

②变应原特异性激发试验:试验方法与上述基本相同,但吸入的是浓度倍增的变应原溶液。此法对明确变应原有帮助,但有一定的风险性,必须做好安全防范工作。

2)鼻粘膜激发试验:受试者将过敏原吸入(粉剂)或滴入(液体)鼻腔内, l5~20min观察患者反应。如出现粘膜水肿和苍白,病人出现鼻痒、流涕、喷嚏状,即可判为阳性反应。主要用于变应性鼻炎(特别是花粉症)过敏原的确认。

3)口服试验:口服试验采用一种双盲安慰剂对照食物激发试验,以减少干扰。 受试者将外观和口味相同的安慰剂和(或)可疑食物装入胶囊中并服用,观察临床症状是否出现。试验时的起始量10~50 mg,无反应则按每30 min加倍量,直至最大剂量为10g。当出现临床症状(包括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即可判定阳性。目前,此种激发试验是诊断食物过敏的金标准,其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均大于95%。这需花费医生和患者(包括家属)数小时,且费用高,在激发试验时会使患者产生超敏症状,甚至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休克反应,为了安全最好住院检测。

4)结膜激发试验:将适当浓度的过敏原浸液滴人患者一侧眼结膜,另一侧滴人生理盐水作对照,15~20min观察结果。试验侧结膜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加、痒感,甚至出现眼睑红肿等现象为阳性反应。主要用于眼部变应反应病的过敏原检查。

5)现场激发试验:将患者置于易发生过敏反应现场,观察症状出现的情况,并建立一定的指标。此方法有许多未知因素,危险性更强,必须做好必要的防范措施。本试验的目的是为了研究和诊断职业性哮喘的过敏原。试验于患者缓解期进行。试验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体检,测定其呼气量,取其最大值。然后由医务人员陪同患者进入现场,观察并记录体征和症状,同时定时测定肺通气功能。一般现场暴露时间为lh,但如出现明显症状应立即停止试验,采取必要措施。

该项目可用检验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