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医隆网!
首页 > 质量管理 > 国内外标准指南共识 > 中国相关标准化机构及其标准体系 > 专家共识

2016年我国糖尿病相关指南的发布

【前言】

中国1型糖尿病胰岛素治疗指南发布,该指南是继2012年首版中国1型糖尿病(T1DM)诊治指南之后,专门针对中国T1DM患者胰岛素治疗存在问题的补充说明。不恰当的预混胰岛素治疗方案是造成中国T1DM患者血糖达标率低、急慢性并发症发生率高、生存时间短、生存质量差的主要原因。指南明确推荐“基础+餐时”胰岛素治疗是T1DM患者首选的胰岛素治疗方案,包括每日多次胰岛素注射(4次)和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胰岛素泵)。蜜月期阶段根据血糖监测情况,可每日≤3次小剂量胰岛素注射维持血糖达标。脆性糖尿病阶段的胰岛素治疗,建议使用CSⅡ方案或速效胰岛素类似物联合长效胰岛素类似物方案。此外,胰岛素类似物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批准用于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的治疗,包括门冬胰岛素(2岁以上)、赖脯胰岛素(12岁以上)、地特胰岛素(6岁以上)和甘精胰岛素(6~18岁适应证获批过程中)。

糖尿病合并肥胖综合管理

肥胖是2型糖尿病(T2DM)的一个主要独立危险因素,许多流行病学研究表明T2DM与肥胖的患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中国超重与肥胖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分别为12.8%和18.5%,而在糖尿病患者中超重比例为41%、肥胖比例为24.3%、腹型肥胖[腰围≥90cm(男)或≥85cm(女)]患者高达45.4%。肥胖可以引起胰岛素抵抗和慢性炎症状态,胰岛素抵抗会导致T2DM发生,同时还会引起高血压、血脂异常和凝血/纤维蛋白功能失调,最终诱发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病。近期研究显示,腰围身高比值(WSR)和体质量指数(BMI)是分析中国人的肥胖和糖尿病之间关系的最佳指标。另一项横断面研究显示内脏肥胖与中老年女性T2DM密切相关,而男性的BMI水平可能比内脏脂肪对糖尿病有更重要的影响。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于2016年公布了《中国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综合管理专家共识》,明确了T2DM合并肥胖的诊断标准,营养、运动、心理干预,药物治疗原则和手术治疗的选择指导。共识建议T2DM合并肥胖患者在选择降糖药物时,必须兼顾血糖和体质量,即以降糖同时减轻或不增加体质量物,从而减轻由于胰岛素剂量过大引起的体质量增加;体质量控制仍不理想者,可短期或长期联合使用对糖代谢有改善作用的安全性良好的减肥药,如奥利司他等。


多个指南及共识的更新

2016年,针对二甲双胍的研究涌现出了一些新的临床证据。为此,内分泌临床专家、药学专家对2014年版《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进行更新,推荐意见、循证医学证据分级基本不变,只是充实了临床循证医学证据,同时提高了二甲双胍临床地位:即由旧版的治疗T2DM首选药物改为首选和全程药物。


《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口服降糖药用药原则中国专家共识(2015年更新版)》发表在2016年第6期《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上。更新的主要变化在口服降糖药的选择上,根据新版共识,T2DM合并CKD患者1~5期全程使用常规剂量、无需根据肾功能调整剂量的口服降糖药增加到以下四种:格列奈类的瑞格列奈、那格列奈,噻唑烷二酮类的罗格列酮,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的利格列汀。《预混胰岛素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6年版)》提供了最新我国成人糖尿病发病率为11.6%。每日两次方案中,新共识提出,预混胰岛素除主要针对餐后血糖明显升高的患者外,还增加了针对血糖波动较大的患者(如口服降糖药失效后,早餐后血糖≥13.5mmol/L或早餐前后血糖波动≥4.4mmol/L),以及饮食中碳水化合物比例较高的患者。

 

此外,我国还发布了《基于肠促胰素治疗药物临床应用的快速建议指南》、《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心血管疾病分级预防指南》、《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管理专家共识》、《围术期血糖管理专家共识(快捷版)》等指南和共识,为临床实践起到相应的规范和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