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医隆网!
首页 > 质量管理 > 国内外标准指南共识 > 国际相关标准化机构及其标准体系 > CLSI 涉及标准体系、标准清单、重要标准介绍 > CLSI 临床化学和毒理学标准和指导原则简介

红细胞原卟啉检验;批准指南(标准号:C42-A)

文件名称:Erythrocyte protoporphyrin testing; Approved guideline(红细胞原卟啉检验;批准指南)

发布日期:1996年11月

版本号:A

主要内容:过去20年,EP检验的应用和分析方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以前,仅研究机构有条件进行EP 检测。 EP 与血铅关系的发现使EP 检测的需求大量增加, 1978 年美国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推荐EP 作为儿童铅中毒的初筛试验。EP也能灵敏地反映铁的状态,为EP 检测提供另一个重要用途。

对 EP 的兴趣致使适用于临床实验室分析方法的开发:先是两步提取过程后进行传统的荧光测 定;然后引入了小巧专用的表面荧光计[ 血液荧 光计(HF)],可以以一滴血进行快速、简便和经济的检测。

然而,这些分析方法都存在一些问题。当引入 HF 时,还没有一级标准物质,而可用的二级标准物质被证明其可靠性存在问题。通常,HF的标 准化可溯源到提取方法结果,但其方法间的差异在文献中显而易见。事实上,提取方法的标准化一直是有争议的,因为原卟啉在溶液中缺乏稳定性,也缺乏公认的摩尔吸光系数。此外,结果报告单位也没有统一,有些是原卟啉与红细胞的比值,有些是简单的单位全血体积浓度的重量。

本文件解决了这些问题,推荐了统一的程序, 建议普遍采用摩尔比率报告单位,并给出了提取法和 HF 法的详细分析程序。

文件的第八章是EP检测程序的提取方法;第九章为血液荧光分析法;第七章重新定义了原卟啉 IX(PPIX) 毫摩尔吸光系数(me),这将改变EP 校 准和参考区间;新的参考区间见第十章;第五章描述了EP 方法的发展史;第四章说了原卟啉的生物化学性质和专业术语;卟啉结果升高的原因见第六章,对原因的解释见第十章;第八、九章简要介绍了液相色谱对不同原卟啉的分离。附录强调了质量保证物质的制备和能力验证项目的效用。

适用范围:本文件适用于所有使用红细胞原卟啉(EP) 检验的实验室;对在非实验室环境下使用血液荧光分析法的用户也有一定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