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医隆网!
首页 > 质量管理 > 临床实验室管理 > 第一部分 临床实验室管理体系

五、管理体系的策划与准备

质量管理体系的策划与准备是成功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关键,尤其在我国现阶段,质量管理体系对大多数医学实验室来说是新事物,从管理层到一般工作人员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概念、依据、方法,甚至目的都缺乏了解,更没有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经验,所以医学实验室质量体系建立过程中的策划与准备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要对实验室全员进行教育培训。让每个成员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概念、目的、方法、所依据的原理和国际标准都有充分的认识,同时要让他们认识到实验室的质量管理现状和与先进管理模式之间的差异,认识到建立先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意义。对决策层,要在对有关质量管理体系国际标准的充分认识上,明确建立、完善质量体系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明确决策层在质量体系建设中的关键地位和主导作用;对管理层,要让他们全面了解质量管理体系的内容;对于执行层,主要培训与本岗位质量活动有关的内容。

质量方针是由实验室的最高管理者正式发布的该实验室总的质量宗旨和质量方向,它是指引实验室开展质量管理的大纲,是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出发点。质量方针是实验室质量管理文件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标准规定,质量方针应涵盖以下内容:实验室计划提供的服务范围,如检验、咨询等;实验室管理层制定的服务标准以及相应的向服务对象的承诺;质量管理体系的中长期目标,一般为3-5年(年度目标属短期目标,可不在质量手册中出现,而在年度计划中出现);所有的实验室成员熟悉并遵守该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规定的承诺;实验室保证具有良好的职业规范、合格的检验质量以及所有活动符合质量管理体系规定的承诺;等等。如上所述,质量方针包括的内容较多,但应尽可能简明扼要,因为它是以“口号”的形式来表述的。当然,为了便于员工理解,可以在质量手册中加以适度的解释说明。所有实验室成员必须熟记质量方针,并落实到自己的本职岗位上。

质量目标是质量方针的具体化,为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或限定的范围内,实验室所规定的与质量有关的预期应达到的具体要求、标准或结果。质量目标是与质量有关的目标,它是围绕质量方针来展开的,与质量无关的实验室目标不应写进质量目标中;质量目标应尽量量化,具有可测量性。

质量管理体系都有其方针和目标,但每个实验室的具体情况不同,质量方针和目标也不同,质量目标要符合实验室的实际情况,不可过高或过低,是实验室预期能达到的,且能反应实验室的能力。依据国际标准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最终受益的将是三方:实验室本身、服务对象及实验室资源供应方。不同的医学实验室,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也就是根据与自己相关的以上三方的具体情况,来制定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方针和目标的制定应考虑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①实验室的服务对象和任务:以检测为主,还是以校准为主;以服务临床病人为主,还是科研为主;综合性医院的实验室还是专科医院实验室;是否服务疑难危重病人;是否服务特殊病人等。一般而言,科研的医学实验室要求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精确性,临床实验室还应考虑病人的满意度;综合大医院要求实验项目齐全,社区小医院则具备一般实验项目即可。实验室的服务对象和任务不同,其质量方针和目标肯定不同。②实验室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及资源供应方情况。不同规模、不同实力的实验室所能达到的质量是不一样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既不可偏高,也不可偏低。③要与上级组织保持一致,实验室的质量方针和目标应是上级组织的质量方针和目标的细化和补充,绝对不能偏离。④各个实验室成员能否理解和坚决执行,不能理解和执行的方针和目标是毫无意义的。

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来源于对实验室的现状调查和分析,调查分析的目的是为了合理地选择质量体系的要素。调查和分析的具体内容包括:实验室已有的质量体系情况、检测结果要达到何种要求、实验室组织结构、检测设备、人力资源等。经过调查和分析后,确定要素和控制程序时要注意:是否符合有关质量体系的国际标准;是否适合本实验室检测/校准的特点;是否适合本实验室实施要素的能力;是否符合相关法规的规定。

实验室还要系统地识别和管理实验室所有的过程,特别是这些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就是“过程方法”;识别出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及其相互作用,即为过程分析,它是质量管理考虑问题的一种基本思路,是过程管理的前提。质量管理体系是通过一系列过程来实现的,质量策划就是要通过识别过程,确定输入和输出,确定将输入转为输出所需的各项活动、职责和义务,所需的资源、活动间的接口等。

在检验科所进行的每一项标本的检查或分析过程就是一组相互关联的与实施检测有关的资源、活动和影响量。资源包括检测人员、仪器(包括试剂)、程序(包括各项规章制度、操作手册)、检测方法等。影响量是指由环境引起的,对测量结果有影响的各种因素。检测过程的输入是被测样品,在一个测量过程中,通常由检测人员根据选定的方法,校准的仪器,经过溯源的标准进行分析,检测过程的输出为测量结果,即向临床发出的检验报告。我们用测量结果和其不确定度是否符合预先规定的要求来衡量测量过程的质量。根据过程的大小不同,一个过程可能包含多个纵向(直接)过程,也可能涉及多个横向(间接)过程,当逐步或同时完成这些过程时才能完成一个全过程。在检验科日常工作中,每一项检验报告都要经历:医生申请检查项目、标本采集与运送、标本编号、检测、记录、发生报告、实验数据准确地运用于临床等多个过程,这些过程的集合形成全过程。上一过程质量控制完成后即作为下一过程的输入,下一过程得到上一过程的输入结果,经过质量控制再将结果输入给它的下一过程。如此传递,并涉及到过程相关的横向过程,从而形成完成检验报告的全过程。在医学检验中,经常将这一过程分为3个阶段,即分析前质量控制、分析中质量控制和分析后质量控制。分析前质量控制主要包括二个过程,第一是医生能否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体征,为了明确诊断和治疗,从循征医学的角度选择最直接、最合理、最有效、最经济的项目或项目组合申请检测。第二是标本在采集过程、保存与运送方向的质量控制措施,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医护人员不能及时送检标本,标本还没有检测,已经就有了使实验结果不准确的因素了。分析中的质量控制主要涉及到人员素质、仪器校准、量值溯源、方法选择、试剂匹配等多方面因素。这些都需实验室有完整的质量体系和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为基础的。分析后质量控制方面涉及到实验结果的再分析、再确认,保证合格的报告的发生及保证实验结果发给临床,临床医生能合理地分析报告,正确的运用数据,用于诊断和治疗。这就需要检验科经常地与临床科室进行信息交流和学术往来。可以看出在这个全过程中,只有每个过程的输出均能满足下一个过程的质量要求时,才能确保全过程输出的质量要求。因此,在检验报告形式的全过程中,任何一个小过程或相关过程的输出质量都会影响全过程的最终输出结果。所以要对所有质量活动过程进行全面控制,即全面质量管理体系。